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5.1 国外城市衰败地区改造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5.2 国内城中村改造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实施问题概述 | 第25-47页 |
2.1 广州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必然性 | 第25-29页 |
2.1.1 城中村改造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2.1.2 城中村改造是健全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2.1.3 城中村改造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2.1.4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 第27-29页 |
2.2 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更新概况 | 第29-35页 |
2.2.1 当前更新改造进度 | 第29-30页 |
2.2.2 当前更新改造特征 | 第30-35页 |
2.3 城中村改造推进困难原因分析 | 第35-46页 |
2.3.1 利益分配不均 | 第35-37页 |
2.3.2 资金筹措困难 | 第37-38页 |
2.3.3 违章建筑拆迁补偿标准不合村民心理预期 | 第38-40页 |
2.3.4 思想观念障碍 | 第40-41页 |
2.3.5 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困难 | 第41-42页 |
2.3.6 优惠政策未能及时到位 | 第42页 |
2.3.7 制度漏洞导致权力寻租 | 第42-43页 |
2.3.8 拆迁工作推进困难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不同改造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47-56页 |
3.1 猎德村改造实施过程 | 第47-51页 |
3.1.1 村庄概况 | 第47-48页 |
3.1.2 改造背景和目标 | 第48-49页 |
3.1.3 实施主体和资金筹措 | 第49页 |
3.1.4 改造过程 | 第49-50页 |
3.1.5 空间特征 | 第50-51页 |
3.2 西塱裕安围改造实施过程 | 第51-55页 |
3.2.1 村庄概况 | 第51-52页 |
3.2.2 改造背景和目标 | 第52-53页 |
3.2.3 实施主体和资金筹措 | 第53页 |
3.2.4 改造过程 | 第53-54页 |
3.2.5 空间特征 | 第54-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的影响 | 第56-72页 |
4.1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 第56-59页 |
4.1.1 “中调”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 第56页 |
4.1.2 “123”空间战略的目标 | 第56-57页 |
4.1.3 不同改造模式下的人口增量 | 第57-59页 |
4.2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住房体系的影响 | 第59-62页 |
4.2.1 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 | 第59-61页 |
4.2.2 不同的改造模式下城中村对住房体系的补充 | 第61-62页 |
4.3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地域特色的影响 | 第62-66页 |
4.3.1 “千城一面”与地域特色的冲突 | 第62-64页 |
4.3.2 不同改造模式下城市特色的延续 | 第64-66页 |
4.4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经济成本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1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对城市经济成本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2 不同改造模式下的生活成本变化分析 | 第67-68页 |
4.5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 第68-71页 |
4.5.1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影响 | 第68-70页 |
4.5.2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市政设施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村民的影响 | 第72-86页 |
5.1 村民基本情况 | 第72-74页 |
5.2 物质环境改善满意度分析 | 第74-76页 |
5.2.1 纵向比较 | 第74-75页 |
5.2.2 横向比较 | 第75-76页 |
5.3 经济收入变化分析 | 第76-82页 |
5.3.1 房租收入的变化 | 第76-78页 |
5.3.2 村内分红的变化 | 第78-79页 |
5.3.3 工资收入的变化 | 第79-80页 |
5.3.4 其他收入的变化 | 第80-82页 |
5.4 人际网络变化分析 | 第82-85页 |
5.4.1 社区网络的重要性 | 第82页 |
5.4.2 人际网络特征变化 | 第82-84页 |
5.4.3 交流频率的改变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外来人口的影响 | 第86-93页 |
6.1 外来人口情况 | 第86-88页 |
6.2 物质环境满意度分析 | 第88-89页 |
6.2.1 对村内环境的满意度 | 第88页 |
6.2.2 对居住房屋的居住满意度 | 第88-89页 |
6.3 外来人口阶层分析 | 第89-90页 |
6.4 外来人口交流特征 | 第90-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评价及思考 | 第93-105页 |
7.1 不同改造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93-100页 |
7.1.1 不同改造模式的整治效果 | 第93-94页 |
7.1.2 城中村改造的层级关系 | 第94-100页 |
7.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考与建议 | 第100-104页 |
7.2.1 以渐进更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 | 第100-102页 |
7.2.2 营造稳定健康的城中村投资环境 | 第102页 |
7.2.3 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制度 | 第102-10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121页 |
附录一 城中村改造进度 | 第111-117页 |
附录二 城中村调研问卷(城中村村民) | 第117-119页 |
附录三 城中村调研问卷(外来人口) | 第119-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附件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