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微生物菌剂接种对城市污泥堆肥过程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效应和钝化技术第11-13页
        1.2.1 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分析第11-12页
        1.2.2 污泥中重金属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第12-13页
    1.3 污泥堆肥及其影响因素第13-15页
        1.3.1 污泥堆肥第13页
        1.3.2 堆肥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第13-15页
    1.4 堆肥中微生物的研究应用第15-18页
        1.4.1 堆肥微生物的种类第15-16页
        1.4.2 堆肥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3 污泥堆肥过程重金属的生物转化第17-18页
    1.5 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8-20页
        1.5.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第18-19页
        1.5.2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第19页
        1.5.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第19-20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页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微生物菌剂接种对污泥堆肥过程理化特性的影响第21-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1 堆肥试验材料第21-22页
        2.1.2 堆肥试验设计第22页
        2.1.3 堆肥样品采集第22-23页
        2.1.4 堆肥理化指标测定及方法第23页
        2.1.5 污泥中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布测定第23-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35页
        2.2.1 实验污泥样品性质分析第24-27页
        2.2.2 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温度的影响第27-28页
        2.2.3 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气味、表观的影响第28-29页
        2.2.4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pH值、电导率的影响第29-30页
        2.2.5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含水率的影响第30-31页
        2.2.6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碳、氮元素的影响第31-33页
        2.2.7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磷、钾元素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2.2.8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第34-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微生物菌剂接种对堆肥过程重金属转化的影响第37-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页
        3.1.1 堆肥试验材料第37页
        3.1.2 堆肥试验设计第37页
        3.1.3 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第3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3.2.1 微生物菌剂对重金属总量的影响第37-38页
        3.2.2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Cu形态组分变化的影响第38-40页
        3.2.3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重金属Cr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0-41页
        3.2.4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重金属Pb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1-43页
        3.2.5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重金属Zn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微生物菌剂接种对堆肥过程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第46-65页
    4.1 试验材料第46-50页
        4.1.1 堆肥试验材料第46页
        4.1.2 堆肥试验设计第46页
        4.1.3 堆肥样品采集第46-47页
        4.1.4 堆肥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第47-5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0-63页
        4.2.1 堆肥样品微生物16S rDNA的扩增结果第50-51页
        4.2.2 堆肥样品16S rDNA酶切结果分析第51-53页
        4.2.3 微生物菌剂的群落组成分析第53页
        4.2.4 升温期样品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3-57页
        4.2.5 高温期样品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7-59页
        4.2.6 降温期样品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9-63页
        4.2.7 主成分(PCA)分析第63页
    4.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5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南山区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碳形态的影响
下一篇: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