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6页 |
(一) 道德状况比较 | 第10-11页 |
(二) 道德矛盾比较 | 第11-13页 |
(三) 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 第13-16页 |
(四) 结论 | 第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二) 阐释法 | 第23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23页 |
(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2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解析 | 第26-36页 |
一、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理论的形成 | 第26-28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26-27页 |
(二) 理论缘起 | 第27-28页 |
二、同情的内涵 | 第28-29页 |
三、同情的产生和特征 | 第29-31页 |
(一) 同情的产生 | 第29-30页 |
(二) 同情的特征 | 第30-31页 |
四、同情思想的内容 | 第31-33页 |
五、同情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6页 |
(一) 同情思想夸大了同情的主观能动作用 | 第33-34页 |
(二) 同情思想的评价依据带有神秘色彩 | 第34-35页 |
(三) 同情思想凸显的是抽象的人性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以亚当·斯密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36-50页 |
一、道德教育的合宜性标准 | 第36-39页 |
(一) 道德教育中合宜性的含义 | 第36-37页 |
(二) 人性中情感的合宜程度 | 第37-38页 |
(三) 教育双方的处境对判断行为合宜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个体良心和责任的内化 | 第39-43页 |
(一)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 第39-42页 |
(二) 判断道德行为的责任原则 | 第42-43页 |
三、道德教育中体现的四种美德思想 | 第43-50页 |
(一) 最可贵的美德---仁慈 | 第43-45页 |
(二) 最基本的美德---正义 | 第45-46页 |
(三) 最有用的美德---谨慎 | 第46-47页 |
(四) 最重要的美德---自制 | 第47-50页 |
第三章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在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 第50-69页 |
一、深化同情思想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第50-52页 |
(一) 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促进双方的相互同情 | 第50-51页 |
(二) 教育者应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情感 | 第51-52页 |
二、把握合宜性有利于推动道德教育的实施 | 第52-58页 |
(一) 道德教育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52-53页 |
(二) 促进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 第53-55页 |
(三) 建立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 | 第55-58页 |
三、彰显良心和责任的社会价值有利于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58-61页 |
(一) 道德教育应重视“善”的培养 | 第58-59页 |
(二) 道德教育应强化责任意识 | 第59-60页 |
(三) 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60-61页 |
四、加强美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道德教育的目的 | 第61-69页 |
(一) 重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仁爱教育 | 第61-63页 |
(二) 建立正义的社会制度,优化道德教育的环境 | 第63-65页 |
(三) 加强自我教育,注重审慎的培养 | 第65-66页 |
(四) 学生应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培养完美人格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