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蒲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蒲剧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蒲剧学术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蒲剧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 | 第15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内容 | 第15-17页 |
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蒲剧概述 | 第19-35页 |
一、 蒲剧的起源与演变 | 第19-30页 |
(一) 蒲剧形成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 | 第19-24页 |
(二) 蒲剧的源头 | 第24-26页 |
(三) 蒲剧的流播 | 第26-30页 |
二、 蒲剧的流派 | 第30页 |
三、 蒲剧艺术特点 | 第30-35页 |
(一) 关于唱腔 | 第30-31页 |
(二) 关于角色行当 | 第31页 |
(三) 关于乐器 | 第31-32页 |
(四) 关于剧本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蒲剧的地方性文化内涵 | 第35-51页 |
一、 蒲剧与地方民歌的关系 | 第36-39页 |
二、 蒲剧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 第39-42页 |
三、 蒲剧与地方民俗之间的关系 | 第42-45页 |
四、 蒲剧与当地伦理 | 第45-51页 |
第四章 蒲剧现状与保护措施 | 第51-59页 |
一、 蒲剧现状 | 第51-53页 |
二、 蒲剧的保护措施 | 第53-57页 |
三、 蒲剧的现代转型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