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信贷的金融产品供给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绪论 | 第11-19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0.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1.1 消费信贷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1.1.1 消费信贷理论 | 第19页 |
1.1.2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9-20页 |
1.1.3 信贷互联理论 | 第20页 |
1.2 金融产品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1.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1.2.2 担保贷款理论 | 第21-22页 |
1.2.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分析 | 第23-35页 |
2.1 农户范围和金融机构界定 | 第23-24页 |
2.2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 第24-28页 |
2.3 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情况 | 第28-33页 |
2.4 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的意义 | 第33-35页 |
3 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3.1 动态博弈模型 | 第35-37页 |
3.1.1 博弈模型的假设 | 第35-36页 |
3.1.2 支付矩阵的解析 | 第36页 |
3.1.3 基于模型的建议 | 第36-37页 |
3.2 农村信用体系 | 第37-38页 |
3.2.1 农户惩戒缺位 | 第37页 |
3.2.2 农村基层政府 | 第37-38页 |
3.2.3 信用中介组织 | 第38页 |
3.3 信贷担保模式 | 第38-41页 |
3.3.1 担保形式单一 | 第38页 |
3.3.2 担保标的缺乏 | 第38页 |
3.3.3 担保管理困难 | 第38-41页 |
4 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 第41-51页 |
4.1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 第41-43页 |
4.1.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1-42页 |
4.1.2 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 | 第42页 |
4.1.3 引导信用机构的发展 | 第42-43页 |
4.2 完善担保机制 | 第43-44页 |
4.2.1 提升农民信贷意愿 | 第43页 |
4.2.2 发展互助担保组织 | 第43页 |
4.2.3 深化农村产权改革 | 第43-44页 |
4.3 创新产品种类 | 第44-48页 |
4.3.1 农户联保消费信贷 | 第44页 |
4.3.2 专业合作担保贷款 | 第44-45页 |
4.3.3 未来收益担保贷款 | 第45页 |
4.3.4 消费信贷理财产品 | 第45-46页 |
4.3.5 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46-48页 |
4.4 外部环境的改善 | 第48-51页 |
4.4.1 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 | 第48页 |
4.4.2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48页 |
4.4.3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48-51页 |
5 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的实践分析 | 第51-57页 |
5.1 实践分析之一:寿光的农地抵押贷款 | 第51-52页 |
5.2 农地抵押贷款创新的路径和前提条件 | 第52-54页 |
5.2.1 城镇化导致的农村资产增值 | 第52页 |
5.2.2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 第52页 |
5.2.3 “外部利润”内部化 | 第52-53页 |
5.2.4 建立资产“所有权”表达机制 | 第53页 |
5.2.5 风险防范机制 | 第53-54页 |
5.3 实践分析之二:泗洪的小额信用贷款 | 第54-57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