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区域是当下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重点 | 第12-13页 |
1.1.2 区域差距普遍客观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 第13页 |
1.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经济区旅游产业地位的双提升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1.3.1 国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 第16-21页 |
1.3.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 第21-23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4-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2.1.1 区域 | 第28页 |
2.1.2 不平衡与差异 | 第28-29页 |
2.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 第29-3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0-34页 |
2.2.1 区域差异理论 | 第30-31页 |
2.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 第31-34页 |
3 北部湾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4-48页 |
3.1 北部湾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3.2 研究口的说明 | 第35页 |
3.3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5-36页 |
3.4 指标选取的依据与体系构建 | 第36-41页 |
3.4.1 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旅游要素理论 | 第36-37页 |
3.4.2 指标选取的现实依据——旅游统计现状 | 第37-38页 |
3.4.3 各级指标的选取与初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3.4.4 体系的专家论证及修正 | 第39-40页 |
3.4.5 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3.5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8页 |
3.5.1 熵与熵值法 | 第42-43页 |
3.5.2 差异性系数 | 第43-44页 |
3.5.3 熵值法在北部湾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性评价中的适用性 | 第44-45页 |
3.5.4 熵值法分析步骤 | 第45-48页 |
4 实证研究 | 第48-65页 |
4.1 数据来源及原始评价指标矩阵 | 第48-50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1.2 原始评价指标矩阵 | 第49-50页 |
4.2 评价过程 | 第50-53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4.3.1 各二级指标发展不平衡性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3.2 各一级指标发展不平衡性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3.3 各市旅游发展不平衡性程度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4 北部湾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分析 | 第59-61页 |
4.5 促进北部湾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61-65页 |
4.5.1 加大不平衡发展,强化南宁这个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 | 第61-62页 |
4.5.2 力保防城港市入境游的优势,改善其国内游、交通及食宿行业的劣势 | 第62-63页 |
4.5.3 加大钦州市旅游开发力度,着力促进其交通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 | 第63页 |
4.5.4 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区域旅游合作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66-67页 |
5.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5.3.1 研究不足 | 第67-68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