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课题意义及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 二、 《论六家要旨》与《史记》诸子思想体系 | 第11-16页 |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礼乐王道称三子 | 第17-32页 |
| 一、 《史记》诸子之首——孔子 | 第17-23页 |
| (一) 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 | 第17-20页 |
| (二) 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 | 第20-21页 |
| (三) 中和与怨怒 | 第21-22页 |
| (四) 立言扬名 | 第22-23页 |
| 二、 正道直行的“亚圣”——孟子 | 第23-27页 |
| (一) 不容然后见君子 | 第23-26页 |
| (二) “迹熄诗亡”与“孔子删诗” | 第26-27页 |
| 三、 先秦礼乐的集大成者荀子 | 第27-32页 |
| (一) 论礼的精神 | 第28-29页 |
| (二) 性“恶”与性“静” | 第29-30页 |
| (三) 乐教之“和”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情性自然话老庄 | 第32-40页 |
| 一、 “敬中有远”的老子观 | 第32-35页 |
| (一) “道不同不相为谋” | 第32-34页 |
| (二) “天道”是与非 | 第34-35页 |
| 二、 自由的叛逆者——庄子 | 第35-40页 |
| (一) “指事类情”的讽喻艺术 | 第36-37页 |
| (二) 自由精神与“爱奇” | 第37-39页 |
| (三) 褒贬之间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史记》对其他各家文艺思想的评述 | 第40-48页 |
| 一、 尚文与尚质 | 第40-42页 |
| 二、 不传之传——小议《史记》的墨子观 | 第42-44页 |
| 三、 《史记》对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各家文艺思想的评述 | 第44-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注释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