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课题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关于中国傩文化的研究 | 第8页 |
(二) 关于广西傩文化的研究 | 第8-9页 |
(三) 关于元宵节的研究 | 第9-10页 |
(四) 关于“跳元宵”的研究 | 第10页 |
三、创新点和难点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进度计划 | 第11-12页 |
第2章 博白县凤山镇概况 | 第12-16页 |
一、凤山镇自然环境 | 第12页 |
二、凤山镇社会环境 | 第12-13页 |
三、凤山镇信仰习俗与岁时节庆 | 第13-16页 |
(一) 祖先崇拜 | 第13-14页 |
(二) 自然崇拜 | 第14页 |
(三) 佛教道教等信仰 | 第14-15页 |
(四) 神灵占卜 | 第15页 |
(五) 岁时节庆 | 第15-16页 |
第3章 凤山镇闹元宵习俗之历史传承 | 第16-19页 |
一、凤山镇闹元宵习俗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一) 闹元宵习俗的由来 | 第16页 |
(二) 闹元宵习俗的流变 | 第16-17页 |
二、凤山镇闹元宵的组织与筹备 | 第17-19页 |
(一) 闹元宵的组织 | 第17-18页 |
(二) 闹元宵的筹备 | 第18-19页 |
第4章 2013年凤山镇闹元宵盛况 | 第19-32页 |
一、闹元宵游神活动 | 第19-23页 |
(一) 请神 | 第19-21页 |
(二) 游神 | 第21-22页 |
(三) 送神 | 第22-23页 |
二、跳元宵仪式 | 第23-28页 |
(一) 跳元宵准备工作 | 第23-25页 |
(二) 跳元宵的表演形式 | 第25-26页 |
(三) 跳元宵的表演内容 | 第26-28页 |
三、凤山镇跳元宵驱邪迎祥之象征意义 | 第28-30页 |
(一) 索室驱疫 | 第28页 |
(二) 送瘟出煞 | 第28-30页 |
四、镇民参与情况 | 第30-32页 |
第5章 “跳元宵”傩仪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 第32-35页 |
一、“傩”之定义及流变 | 第32-33页 |
二、凤山镇跳元宵傩仪之艺术特征 | 第33-35页 |
(一) 傩舞的艺术特征 | 第33页 |
(二) 傩面的艺术特征 | 第33-34页 |
(三) 特殊仪式的象征艺术 | 第34-35页 |
第6章 凤山镇闹元宵习俗的特征与价值 | 第35-40页 |
一、凤山镇闹元宵习俗之特征 | 第35-36页 |
(一) 娱神的仪式,娱人的戏剧 | 第35页 |
(二) 节庆的血肉,信仰的灵魂 | 第35页 |
(三) 尊崇的地位,深远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与历史上元宵节进行比较 | 第36-37页 |
三、与其它地区元宵节习俗进行比较 | 第37-38页 |
四、价值剖析 | 第38-40页 |
(一) 历史文化价值 | 第38页 |
(二) 社会价值 | 第38-39页 |
(三) 经济价值 | 第39-40页 |
第7章 凤山镇闹元宵习俗存在的问题及保护与发展思路 | 第40-46页 |
一、存在问题剖析 | 第40-42页 |
(一) 民间信仰弱化 | 第40页 |
(二) 文化传承人之局限 | 第40-41页 |
(三) 傩仪艺术之局限 | 第41-42页 |
二、闹元宵习俗之传承与开发 | 第42-46页 |
(一) 闹元宵习俗之传承 | 第42-44页 |
(二) 闹元宵节俗之开发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图 | 第50-55页 |
后记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