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选题的创新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2-13页 |
(三)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来源 | 第14-21页 |
一、 对古典经济学派人口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14-15页 |
二、 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扬弃 | 第15-17页 |
三、 唯物史观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形成的奠基作用 | 第17-18页 |
四、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内涵 | 第21-35页 |
一、 相对过剩人口的实质 | 第21-22页 |
二、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原因 | 第22-28页 |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 | 第22-23页 |
(二)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 | 第23-24页 |
(三) 资本逻辑的扩张 | 第24-26页 |
(四)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第26-28页 |
三、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 第28-29页 |
四、 相对过剩人口导致的结果 | 第29-32页 |
(一) 产业后备军的形成 | 第29-31页 |
(二) 工人阶级的贫困 | 第31-32页 |
五、 相对过剩人口的解决途径:“消灭私有制”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35-45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新思考 | 第35-39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 第35-37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 第37-38页 |
(三)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 | 第38-39页 |
二、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的指导价值 | 第39-45页 |
(一) 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40-41页 |
(二) 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 第41-42页 |
(三) 大力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 第42-44页 |
(四) 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主创业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