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脲类化合物的用途及意义 | 第11页 |
1.2 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1-19页 |
1.2.1 由取代反应制备 | 第11-15页 |
1.2.1.1 光气法 | 第11-12页 |
1.2.1.2 尿素及尿素衍生物取代法 | 第12-13页 |
1.2.1.3 芳基卤带物取代法 | 第13-14页 |
1.2.1.4 光气替代物取代法 | 第14-15页 |
1.2.2 异氰酸酯法 | 第15-16页 |
1.2.3 氧化硫脲法 | 第16页 |
1.2.4 洛森重排法 | 第16-17页 |
1.2.5 甲酰胺与有机胺反应制取 | 第17-18页 |
1.2.6 叠氮化合物氧化法 | 第18-19页 |
1.2.7 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法 | 第19页 |
1.3 硒催化羰基化反应 | 第19-25页 |
1.3.1 硒催化胺的氧化羰基化反应 | 第19-21页 |
1.3.2 硒催化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21-22页 |
1.3.3 硒催化硝基化合物与胺的氧化还原羰基化 | 第22-25页 |
1.4 论文的选题与构思 | 第25-26页 |
第2章 常压无溶剂条件下硒催化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羰基化合成对称脲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26-48页 |
2.1 概述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试剂 | 第27-28页 |
2.2.2 仪器 | 第28-29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2.2.3.1 间乙氧基硝基苯的合成 | 第29页 |
2.2.3.2 对称脲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苯胺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1 测定方法及仪器参数 | 第30页 |
2.3.2 具体实施方法 | 第30-31页 |
2.3.2.1 标准液的配置及待测样品的处理 | 第30页 |
2.3.2.2 标准曲工作线的制作及样品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2.4.1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2 助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水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6页 |
2.4.5 硒粉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页 |
2.4.6 助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7 反应釜的大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页 |
2.4.8 底物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9 不同取代基的硝基苯的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39-45页 |
2.5 常压无溶剂条件下硒催化硝基化合物合成对称脲类化合物的可能机理 | 第45页 |
2.6 小结 | 第45-48页 |
第3章 常压无溶剂条件下硒催化硝基苯与有机胺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合成不对称脲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48-56页 |
3.1 概述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试剂 | 第48-50页 |
3.2.2 仪器 | 第50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3.2.3.1 不对称脲标准品的合成 | 第50页 |
3.2.3.2 不对称脲的合成 | 第50-51页 |
3.3 产品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1 测定方法及仪器参数 | 第51页 |
3.3.2 溶液的配置及样品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3.5 常压无溶剂条件下硒催化硝基苯与有机胺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合成不对称脲类化合物的可能机理 | 第53-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一、发表专利情况 | 第73页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