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理由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发展现状 | 第12-20页 |
2.1 抑郁症及其特点 | 第12-13页 |
2.2 抑郁症疗效指标的演变 | 第13-15页 |
2.3 抑郁症的临床治愈及其指标 | 第15-20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0-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3.3 研究样本 | 第21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3.4.1 一般情况表 | 第21-22页 |
3.4.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第22页 |
3.4.3 大体功能评定量表 | 第22页 |
3.4.4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 第22页 |
3.4.5 复发与否的判断标准 | 第22-23页 |
3.5 统计工具与方法 | 第23-25页 |
3.5.1 统计工具及处理 | 第23页 |
3.5.2 ROC曲线法 | 第23-25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5-33页 |
4.1 现有指标下,抑郁症患者“临床治愈”时症状及功能情况 | 第25-26页 |
4.2 抑郁症充分临床治愈临界值的特征 | 第26-27页 |
4.3 HAMD-17≤3分作为抑郁症充分临床治愈指标的有效性检验 | 第27-31页 |
4.4 现有临床治愈指标下,抑郁症临床治愈患者间的异质性 | 第31-33页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3-43页 |
5.1 抑郁症疗效指标产生的背景、演变及意义 | 第33-34页 |
5.2 目前抑郁症临床治愈指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4-36页 |
5.2.1 临床治愈时残余症状的情况及分析 | 第34-35页 |
5.2.2 临床治愈时功能和自我觉察的情况及分析 | 第35-36页 |
5.3 HAMD-17≤3分作为抑郁症充分临床治愈指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 第36-40页 |
5.3.1 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5.3.2 有效性分析 | 第38-40页 |
5.4 HAMD-17≤3分作为抑郁症充分临床治愈指标的适用性讨论 | 第40-4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43-46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对临床实践及科研的建议 | 第43-4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 第44-46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44-45页 |
6.3.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