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冰蓄冷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冰蓄冷技术概述 | 第10-19页 |
1.2.1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流程 | 第11-13页 |
1.2.2 冰蓄冷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蓄冰球结构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4 蓄冰槽结构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及模拟方法 | 第20-26页 |
2.1 相变传热理论 | 第20-23页 |
2.1.1 温度法模型 | 第20-21页 |
2.1.2 焓法模型 | 第21-22页 |
2.1.3 相变传热问题的求解 | 第22-23页 |
2.2 紊流特性 | 第23页 |
2.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3-25页 |
2.3.1 Solidfication/Melting模型 | 第24页 |
2.3.2 紊流模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蓄冰球模型的建立 | 第26-32页 |
3.1 蓄冰球的物理模型 | 第26页 |
3.2 传热方程的建立 | 第26-27页 |
3.3 冰球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7-30页 |
3.3.1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第27-28页 |
3.3.2 求解器及参数的设定 | 第28-29页 |
3.3.3 导入UDF程序 | 第29-30页 |
3.3.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冰球换热特性的研究 | 第32-51页 |
4.1 冰球蓄冷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32-41页 |
4.1.1 冰球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 第32-34页 |
4.1.2 冰球的半径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4.1.3 载冷剂温度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4.1.4 不考虑固液密度差时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 第41页 |
4.2 冰球释冷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41-49页 |
4.2.1 冰球释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 第42-44页 |
4.2.2 冰球的半径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3 载冷剂温度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实验验证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蓄冰槽蓄冷过程的的动态模拟研究 | 第51-64页 |
5.1 蓄冰槽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5.1.1 蓄冰槽的物理模型 | 第51-52页 |
5.1.2 蓄冰槽的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5.1.3 传热学基础 | 第53-54页 |
5.2 求解计算 | 第54-56页 |
5.2.1 蓄冰槽模型网格划分 | 第54页 |
5.2.2 求解器设定 | 第54页 |
5.2.3 物性参数的设定 | 第54-55页 |
5.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55-56页 |
5.3 载冷剂进口速度对蓄冰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5.3.1 温度分布 | 第56-57页 |
5.3.2 固液相分布 | 第57-58页 |
5.3.3 载冷剂出口温度变化 | 第58-59页 |
5.3.4 速度矢量分布 | 第59-60页 |
5.3.5 蓄冰槽对流传热强度与进口流速的关系 | 第60-62页 |
5.4 蓄冰槽装置结构优化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