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论文

“胜景几何”—李兴钢建筑作品中的创作理念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第8-9页
        1.1.1 研究的缘起第8页
        1.1.2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9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9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9-13页
        1.3.1 李兴钢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第9-12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第12-13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3页
        1.4.1 文献阅读第13页
        1.4.2 现场调研第13页
        1.4.3 对比分析第13页
        1.4.4 归纳总结第13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3-15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5.2 研究的框架第14-15页
第2章 李兴钢建筑创作背景与发展历程第15-33页
    2.1 李兴钢建筑创作的背景第15-24页
        2.1.1 个人经历第15页
        2.1.2 教育背景第15-22页
        2.1.3 地缘文化的影响第22-24页
    2.2 李兴钢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第24-32页
        2.2.1 设计院集体创作时期(1991-2003)第24-27页
        2.2.2 个人工作室时期(2003-2017)第27-32页
    2.3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胜景几何”——李兴钢建筑创作理念研究第33-49页
    3.1 “胜景几何”中“几何”概念解析第33-38页
        3.1.1 几何概念溯源第33-34页
        3.1.2 建筑与几何第34-35页
        3.1.3 “胜景几何”概念中的“几何”含义第35-38页
    3.2 “胜景几何”中“胜景”概念解析第38-42页
        3.2.1 胜景概念溯源第38-39页
        3.2.2 建筑与胜景第39页
        3.2.3 “胜景几何”概念中的胜景含义第39-42页
    3.3 “胜景几何”创作理念的辨析第42-48页
        3.3.1 人工与自然第43-45页
        3.3.2 自成与互成第45-48页
    3.4 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胜景几何”建筑创作理念的实践与发展第49-71页
    4.1 “胜景几何”创作理念萌芽阶段(2003-2009)的建筑实践第49-57页
        4.1.1 复兴路乙59-1号改造第49-53页
        4.1.2 建川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第53-56页
        4.1.3 萌芽阶段建筑创作的特征第56-57页
    4.2 “胜景几何”创作理念成形阶段(2009-2015)的建筑实践第57-66页
        4.2.1 绩溪博物馆第57-62页
        4.2.2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第62-65页
        4.2.3 成形阶段建筑创作的特征第65-66页
    4.3 “胜景几何”创作理念成熟阶段(2015-至今)的建筑实践第66-69页
        4.3.1 瞬时桃花源第66-68页
        4.3.2 成熟阶段建筑创作的特征第68-69页
    4.4 小结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李兴钢的建筑创作理念解析第71-72页
    未来研究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附录第75-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触媒效应视角下京郊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以房山区水峪村为例
下一篇:大众娱乐型冰上运动中心设计研究--以包头市南海冰上运动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