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19页 |
2.2.0 实验标本牙的收集 | 第14-15页 |
2.2.1 牙本质试件块的制备 | 第15页 |
2.2.2 试件的分组 | 第15-16页 |
2.2.3 统一粘结试件的制作及粘结 | 第16-17页 |
2.2.4 剪切粘结强度的测试 | 第17-18页 |
2.2.5 界面破换模式的观察 | 第18页 |
2.2.6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18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9-29页 |
3.0 两组不同处理剪切强度比较 | 第19-20页 |
3.1 同一处理方式不同剪切强度值的比较 | 第20-21页 |
3.2 试件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3.2.1 垂直组试件的破坏模式 | 第21页 |
3.2.2 平行组试件的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3.2.3 垂直组与平行组中试件破坏模式的比较 | 第22页 |
3.3 粘结界面形貌观察 | 第22-25页 |
3.3.1 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垂直时,试件纵剖面 SEM 结果图 | 第22-24页 |
3.3.2 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平行时,试件纵剖面 SEM 结果图 | 第24-25页 |
3.4 破坏模式形貌 | 第25-29页 |
3.4.1 垂直组三种破坏模式形貌 | 第25-27页 |
3.4.2 平行组三种破坏模式形貌 | 第27-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6页 |
4.1 离体牙的选择与保存 | 第29-30页 |
4.2 牙本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粘结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 粘结强度的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4.4 酸蚀系统的选择 | 第32-34页 |
4.5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6 粘结界面破坏模式的讨论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5.1 结论 | 第36页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图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综述 | 第46-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