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宪政思想研究--以其社会构造论为视角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梁漱溟宪政思想渊源 | 第12-20页 |
一、思想交错的时代背景 | 第12-17页 |
(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 | 第12-13页 |
(二)戊戌变法——康梁君主立宪主义 | 第13-14页 |
(三)辛亥革命——孙中山宪政思想 | 第14-15页 |
(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活跃 | 第15-17页 |
二、个人生平及家庭背景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梁漱溟的社会构造论思想 | 第20-42页 |
一、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 第20-24页 |
(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 第20-23页 |
(二)东西文化差异之由来 | 第23-24页 |
二、梁漱溟的中国社会结构理论 | 第24-33页 |
(一)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 第24-28页 |
1.“家庭化”社会关系体系 | 第25-26页 |
2.“礼俗化”社会制度体系 | 第26-27页 |
3.“情谊化”社会观念体系 | 第27-28页 |
(二)中国社会是职业分途的社会 | 第28-33页 |
1.梁漱溟的阶级观 | 第29-31页 |
(1)何谓阶级 | 第29-30页 |
(2)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 | 第30-31页 |
2.梁漱溟对中国阶级问题的认识 | 第31-32页 |
(1)中国无阶级 | 第31页 |
(2)中国有职业分途 | 第31-32页 |
3.中国不像国家 | 第32-33页 |
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 第33-42页 |
(一)乡村建设运动之由来 | 第34页 |
(二)乡村建设制度之构想 | 第34-42页 |
1.乡村建设的组织原理 | 第35-39页 |
(1)乡村建设实质 | 第35页 |
(2)中西具体事实沟通调和 | 第35-37页 |
(3)在乡村中从理性求组织 | 第37-39页 |
2.乡村建设的组织构造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梁漱溟社会构造论下的宪政思想 | 第42-52页 |
一、中国社会构造下的个人与国家观念 | 第42-45页 |
(一)公德与私德 | 第43-44页 |
(二)梁漱溟的国家观 | 第44-45页 |
二、中国社会结构下的自由与民主观念 | 第45-47页 |
(一)梁漱溟的自由观 | 第45-46页 |
(二)梁漱溟的民主观念 | 第46-47页 |
三、中国社会构造下的政治特殊性问题 | 第47-52页 |
(一)民治与党治 | 第48-51页 |
1.中国宪政第一条走不通的路——民治 | 第48-49页 |
2.中国宪政第二条走不通的路——党治 | 第49-51页 |
(二)中国宪政的出路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