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限时特卖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平台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1 我国网络购物需求日益增大 | 第9-13页 |
1.1.2 我国品牌实体店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国内外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 网络营销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4P 理论 | 第15-16页 |
1.2.2 4C 理论 | 第16页 |
1.2.3 网络营销 | 第16-17页 |
1.2.4 品牌限时特卖网络营销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知名品牌限时特卖网站分析 | 第20-36页 |
2.1 国外 | 第20-24页 |
2.1.1 Vente-Privée | 第20-21页 |
2.1.2 Gilt Groupe | 第21-22页 |
2.1.3 Fab | 第22-23页 |
2.1.4 网站特点比较 | 第23-24页 |
2.2 国内 | 第24-26页 |
2.2.1 唯品会 | 第24-25页 |
2.2.2 走秀网 | 第25页 |
2.2.3 聚尚网 | 第25-26页 |
2.2.4 网站特点比较 | 第26页 |
2.3 唯品会网络营销数据分析 | 第26-34页 |
2.3.1 公司简介 | 第26-27页 |
2.3.2 官网运营数据 | 第27-32页 |
2.3.3 网站流量趋势 | 第32-34页 |
2.4 国内外同类网站比较 | 第34-35页 |
2.4.1 定位适合限时特卖的产品 | 第34页 |
2.4.2 打造适应我国国情的特点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用户分析的限时特卖网络营销分析 | 第36-46页 |
3.1 用户网络购物行为及心理分析 | 第36-41页 |
3.1.1 用户网络购物过程 | 第36-38页 |
3.1.2 网购用户心理偏好 | 第38-40页 |
3.1.3 用户心理偏好原理分析 | 第40-41页 |
3.2 限时特卖网站产品属性的决定因素 | 第41-42页 |
3.2.1 需求因素 | 第41页 |
3.2.2 消费者特性 | 第41页 |
3.2.3 市场竞争 | 第41-42页 |
3.2.4 价格档次 | 第42页 |
3.3 基于用户分析的营销策略 | 第42-45页 |
3.3.1 品牌效应 | 第42-43页 |
3.3.2 限时模式 | 第43-44页 |
3.3.3 限量模式 | 第44页 |
3.3.4 客户中心的 VIP 模式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限时特卖网络营销的电子商务平台分析 | 第46-67页 |
4.1 设计的标准 | 第46-47页 |
4.2 基于限时特点的功能模块 | 第47-50页 |
4.2.1 购物袋 | 第47-48页 |
4.2.2 数据库系统 | 第48-50页 |
4.3 基于限量特卖的仓储管理系统 | 第50-53页 |
4.4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系统 | 第53-55页 |
4.5 支持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运维系统 | 第55-59页 |
4.5.1 发布系统 | 第56-58页 |
4.5.2 监控系统 | 第58-59页 |
4.6 云平台 | 第59-63页 |
4.7 质量管理系统 | 第63-66页 |
4.7.1 流程管理 | 第63页 |
4.7.2 自动化测试与 CI 集成 | 第63-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品牌限时特卖网络营销发展启示 | 第67-73页 |
5.1 营销模式的优化 | 第67-70页 |
5.1.1 顺应消费心态改变 | 第67-68页 |
5.1.2 商家合作信任加强 | 第68页 |
5.1.3 自有品牌的建立 | 第68-69页 |
5.1.4 流动资金的管理 | 第69页 |
5.1.5 对相关企业的收购 | 第69页 |
5.1.6 业务范围的拓展 | 第69-70页 |
5.2 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 第70-72页 |
5.2.1 对于购买者的用户体验 | 第70-71页 |
5.2.2 对于合作厂商的信息平台建立 | 第71页 |
5.2.3 移动端的建设 | 第71-72页 |
5.2.4 自有支付平台的建设 | 第72页 |
5.3 线下实体店的设立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0-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