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碳金融市场构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碳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1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1 “绿色金融”理论 | 第19页 |
2.1.2 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科斯定理 | 第20页 |
2.1.4 碳排放权交易理论 | 第20页 |
2.2 碳金融市场概述 | 第20-23页 |
2.2.1 碳金融市场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碳金融市场的分类 | 第21页 |
2.2.3 碳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陕西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3.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 | 第23-26页 |
3.1.1 数据来源与碳排放测算方法 | 第23-24页 |
3.1.2 测算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3.1.3 碳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 第25-26页 |
3.2 各地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 | 第26-28页 |
3.2.1 估算方法 | 第26-27页 |
3.2.2 估算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3 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 第28-30页 |
3.4 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陕西省碳金融市场构建原则、依据和难点分析 | 第32-35页 |
4.1 碳金融市场构建原则 | 第32页 |
4.1.1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4.1.2 先试点,再全省覆盖的原则 | 第32页 |
4.1.3 无损性原则 | 第32页 |
4.2 陕西省碳金融市场构建依据 | 第32-33页 |
4.2.1 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经验 | 第32-33页 |
4.2.2 陕西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特点 | 第33页 |
4.2.3 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 | 第33页 |
4.3 构建难点 | 第33-35页 |
4.3.1 碳排放总量控制 | 第33-34页 |
4.3.2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 第34-35页 |
第五章 陕西省碳金融市场构建难点的解决方案 | 第35-46页 |
5.1 碳排放总量目标的确定 | 第35-40页 |
5.1.1 ARIMA模型 | 第35页 |
5.1.2 建模过程 | 第35-36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36-40页 |
5.2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 第40-46页 |
5.2.1 分配原则与传统分配方案 | 第40-41页 |
5.2.2 基于碳预算的分配方法 | 第41-42页 |
5.2.3 分配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第六章 构建陕西省碳金融市场的具体内容 | 第46-54页 |
6.1 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 | 第46-47页 |
6.2 明确交易主体 | 第47-48页 |
6.3 交易对象与工具的选择 | 第48-49页 |
6.3.1 交易对象 | 第48页 |
6.3.2 碳金融工具 | 第48-49页 |
6.4 碳排放权分配管理 | 第49页 |
6.5 中介机构 | 第49-51页 |
6.5.1 仲裁机构 | 第50页 |
6.5.2 碳信用评级机构 | 第50页 |
6.5.3 金融机构 | 第50-51页 |
6.6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与监管制度 | 第51-54页 |
6.6.1 法律制度 | 第51-52页 |
6.6.2 交易监管制度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7.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