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钒副族(Ⅴ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氯化法制取高纯五氧化二钒工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1页
    1.1 钒资源概况第13-15页
    1.2 钒的提取第15-28页
        1.2.1 钒钛磁铁精矿提钒第16-21页
            1.2.1.1 直接提钒第16-19页
            1.2.1.2 冶炼钒渣第19-21页
        1.2.2 钒渣提钒第21-24页
            1.2.2.1 焙烧-浸出提钒第21-23页
            1.2.2.2 酸浸钒渣提钒第23-24页
            1.2.2.3 钒渣提钒新技术第24页
        1.2.3 含钒钢渣提钒第24-25页
            1.2.3.1 火法冶炼第25页
            1.2.3.2 湿法提钒第25页
        1.2.4 石煤提钒第25-27页
            1.2.4.1 焙烧-浸出提钒第26-27页
            1.2.4.2 直接酸浸或碱浸提钒第27页
        1.2.5 其他含钒资源提钒第27-28页
    1.3 高纯五氧化二钒制备技术发展现状第28-31页
        1.3.1 高纯五氧化二钒的重要性第28-29页
        1.3.2 高纯五氧化二钒的传统生产方法第29-31页
            1.3.2.1 化学沉淀法第29-30页
            1.3.2.2 溶剂萃取法第30页
            1.3.2.3 离子交换法第30-31页
    1.4 氯化法高纯五氧化二钒新技术研究现状第31-38页
        1.4.1 富钒原料氯化工艺研究现状第32-34页
            1.4.1.1 五氧化二钒的氯化第32页
            1.4.1.2 钒渣的氯化第32-34页
            1.4.1.3 其他富钒原料的氯化第34页
        1.4.2 富钒原料氯化理论研究现状第34-37页
            1.4.2.1 氯化热力学第34-36页
            1.4.2.2 氯化动力学第36-37页
        1.4.3 VOCl_3分离纯化第37页
        1.4.4 VOCl_3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第37-38页
        1.4.5 氯化法小结第38页
    1.5 本工作的主要内容第38-41页
第2章 工业级片状五氧化二钒流态化配碳氯化过程研究第41-61页
    2.1 前言第41页
    2.2 实验第41-45页
        2.2.1 实验原料第41-43页
        2.2.2 实验过程第43-44页
        2.2.3 分析和表征第44-45页
            2.2.3.1 氯化率的测定第44页
            2.2.3.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44-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8页
        2.3.1 热力学计算分析第45-49页
            2.3.1.1 钒氯化物的热力学性质第45-47页
            2.3.1.2 主要相关杂质的热力学行为第47-49页
        2.3.2 氯化温度的影响第49-51页
            2.3.2.1 物料失重率第49-50页
            2.3.2.2 V_2O_5氯化率第50-51页
        2.3.3 氯化时间的影响第51页
        2.3.4 主要杂质氯化行为第51-53页
        2.3.5 氯化过程物相和形貌转变第53-58页
            2.3.5.1 物相转变第53-54页
            2.3.5.2 形貌转变第54-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3章 三氯氧钒流态化气相水解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过程研究第61-77页
    3.1 前言第61页
    3.2 实验第61-64页
        3.2.1 实验原料第61页
        3.2.2 实验过程第61-63页
        3.2.3 分析和表征第63-64页
            3.2.3.1 三氯氧钒转化率的测定第63-64页
            3.2.3.2 产物表征及分析第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74页
        3.3.1 热力学计算第64-66页
        3.3.2 温度的影响第66-69页
            3.3.2.1 温度对产物Cl含量和VOCl_3转化率的影响第66-67页
            3.3.2.2 温度对产物物相的影响第67-68页
            3.3.2.3 温度对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第68-69页
        3.3.3 H_2O/VOCl_3摩尔比的影响第69-72页
            3.3.3.1 H_2O/VOCl_3摩尔比对产物Cl含量和VOCl_3转化率的影响第69-70页
            3.3.3.2 H_2O/VOCl_3摩尔比对产物物相的影响第70-71页
            3.3.3.3 H_2O/VOCl_3摩尔比对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第71-72页
        3.3.4 Cl存在形式表征及分析第72-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4.1 主要结论第77-78页
    4.2 主要创新点第78页
    4.3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氧化铝纳米孔膜构建的高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离散颗粒法的EMMS曳力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