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芽孢杆菌的防病促生机制及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1.1 概述 | 第14页 |
1.1.2 芽孢杆菌促生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1.3 芽孢杆菌防病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1.4 芽孢杆菌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 TYLCD对番茄的危害及生物防治 | 第17-19页 |
1.2.1 危害 | 第17-18页 |
1.2.2 防治现状 | 第18页 |
1.2.3 TYLCD生物防治现状 | 第18页 |
1.2.4 微生物防治病毒病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1.3 微生物对根际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1.3.1 根际微生态的改善对植物健康的影响 | 第19页 |
1.3.2 芽孢杆菌对根际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优良芽孢杆菌的筛选 | 第22-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皿内活性检测 | 第22-23页 |
2.2.2 皿内拮抗试验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28页 |
2.3.1 皿内发芽试验 | 第23-26页 |
2.3.2 皿内拮抗试验 | 第26-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2.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优良芽孢杆菌的鉴定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 结果 | 第32-36页 |
3.2.1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3.2.2 Ba13和Bs10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3.2.3 Ba13和Bs10菌落、菌体形态特征及革兰氏染色 | 第34-35页 |
3.2.4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5-36页 |
3.2.5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6页 |
3.3 讨论 | 第36页 |
3.4 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3株芽孢杆菌对番茄的促生作用及对其根域微生物的影响 | 第38-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材料 | 第38页 |
4.1.2 地上部分检测 | 第38-39页 |
4.1.3 根系形态检测 | 第39页 |
4.1.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9页 |
4.1.5 优势菌种鉴定 | 第39页 |
4.1.6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2.1 促生作用 | 第39-41页 |
4.2.2 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1-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Ba13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机制研究 | 第48-68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3页 |
5.1.1 材料 | 第48-49页 |
5.1.2 盆栽试验 | 第49-50页 |
5.1.3 病情严重度分析 | 第50页 |
5.1.4 叶片中病毒含量检测 | 第50页 |
5.1.5 酶活测定 | 第50-51页 |
5.1.6 RT-PCR检测抗性相关基因表达 | 第51页 |
5.1.7 接种Ba13对番茄根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1-52页 |
5.1.8 优势细菌BacillusvelezensisB3的生防特性研究 | 第52页 |
5.1.9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5.2 结果 | 第53-63页 |
5.2.1 Ba13对TYLCD的防御及促生作用 | 第53-57页 |
5.2.2 芽孢杆菌Ba13对番茄系统抗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3 Ba13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作用 | 第59-63页 |
5.3 讨论 | 第63-66页 |
5.4 结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点、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6.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