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革命统一战线论文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四川贡献研究(1919-1949)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4页
    1.5 创新之处第14-15页
    1.6 相关概念界定第15页
2.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中国化第15-22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第15-20页
        2.1.1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16页
        2.1.2 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第16页
        2.1.3 关于无产阶级的同盟军第16-18页
        2.1.4 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独立性和领导权第18页
        2.1.5 关于统一战线的形式第18-19页
        2.1.6 关于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第19-20页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第20-22页
        2.2.1 在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20-21页
        2.2.2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第21页
        2.2.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同盟军第21-22页
        2.2.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方法和策略第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页
3. 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贡献第22-33页
    3.1 川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贡献第23-27页
        3.1.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第23页
        3.1.2 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形式第23-24页
        3.1.3 创新了统一战线的策略第24-27页
        3.1.4 发展了党的“三三制”民主政权思想第27页
    3.2 四川地区的统战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第27-33页
        3.2.1 大革命时期的统战实践第28-29页
        3.2.2 土地革命时期的统战实践第29-31页
        3.2.3 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实践第31-32页
        3.2.4 解放战争时期的统战实践第32-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页
4. 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贡献的特点及社会基础第33-38页
    4.1 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贡献的特点第33-35页
        4.1.1 统战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第33-34页
        4.1.2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与实践主体的复杂性并存第34-35页
    4.2 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贡献的社会基础第35-38页
        4.2.1 政治基础:高涨的民主意识与军阀压迫的碰撞第35-36页
        4.2.2 经济基础: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近代化第36-37页
        4.2.3 文化基础:掀起三次文化浪潮,人才队伍壮大第37-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页
5. 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贡献的启示第38-43页
    5.1 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为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38-39页
        5.1.1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第38-39页
        5.1.2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主政治政策第39页
    5.2 要积极推进经济建设,为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第39-40页
    5.3 要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精神支持第40-41页
        5.3.1 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制度第40页
        5.3.2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第40-41页
    5.4 要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为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第41-42页
        5.4.1 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第41页
        5.4.2 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第41-42页
    5.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为例
下一篇:高栏港经济区政府诚信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