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编码下的球面四叉树剖分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全球离散格网的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2 全球离散格网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数字地球的回顾 | 第11-13页 |
1.2.2 数字地球的展望 | 第13-15页 |
1.3 全球离散格网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全球离散格网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全球离散格网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传统平面格网系统与全球离散格网系统 | 第17-20页 |
2.1 传统平面格网系统 | 第17页 |
2.2 全球离散格网系统 | 第17-18页 |
2.3 全球离散格网系统的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2.4 全球离散格网的现存问题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球面剖分模型 | 第20-35页 |
3.1 经纬度格网模型 | 第20-22页 |
3.1.1 等经纬度格网 | 第20-21页 |
3.1.2 变经纬度格网模型 | 第21-22页 |
3.2 自适应球面格网模型 | 第22-23页 |
3.3 正多面体球面格网模型 | 第23-27页 |
3.3.1 三角形格网 | 第23-24页 |
3.3.2 四边形格网 | 第24-25页 |
3.3.3 六边形格网 | 第25-26页 |
3.3.4 相互关系分析 | 第26-27页 |
3.4 全球等积四叉树格网 | 第27-33页 |
3.4.1 球冠与球带 | 第27-28页 |
3.4.2 球冠的剖分模式 | 第28-30页 |
3.4.3 球带的剖分模式 | 第30页 |
3.4.4 同素格网带 | 第30-31页 |
3.4.5 全球等积四叉树格网 | 第31-33页 |
3.5 几种剖分模型的对比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球面剖分模型的编码体系 | 第35-41页 |
4.1 QTM编码和SQT编码 | 第35-36页 |
4.1.1 QTM的定义和编码 | 第35-36页 |
4.1.2 SQT编码 | 第36页 |
4.2 ZOT编码 | 第36-37页 |
4.2.1 编码方案 | 第36-37页 |
4.3 LS编码 | 第37-38页 |
4.3.1 编码方案 | 第37-38页 |
4.4 Lee编码 | 第38-39页 |
4.5 正六边形编码 | 第39-40页 |
4.6 SQC编码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全球等积四叉树格网的编码体系 | 第41-64页 |
5.1 四叉树结构 | 第41-44页 |
5.1.1 常规四叉树 | 第41-43页 |
5.1.2 线性四叉树 | 第43-44页 |
5.2 全球等面积四叉树格网的线性编码 | 第44-55页 |
5.2.1 球冠线性四叉树编码 | 第45-46页 |
5.2.2 球带线性四叉树编码 | 第46页 |
5.2.3 Morton码与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 | 第46-54页 |
5.2.4 编码优势 | 第54-55页 |
5.3 全球等积四叉树模型的格网变形分析 | 第55-64页 |
5.3.1 球面四元三角网(QTM)模型 | 第55-57页 |
5.3.2 球面退化四叉树格网(DQG)模型 | 第57-58页 |
5.3.3 全球等积四叉树格网模型 | 第58-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1.由经纬度坐标计算Morton码的程序 | 第69-72页 |
2.由Morton码计算经纬度坐标的程序 | 第72-76页 |
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