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困境及其完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0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4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13页
        (二) 选题意义第13-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一)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5页
        (二) 国外研究概述第15-16页
    三、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 理论依据第16-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页
    四、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8-20页
        (一) 可能的创新第18-19页
        (二) 研究难点及不足第19-20页
第一章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概述第20-30页
    一、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发展现状第20-24页
        (一) 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第20-21页
        (二)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兴起第21-22页
        (三)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蓬勃发展第22-23页
        (四)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第23-24页
        (五) 网格化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趋势第24页
    二、 试点城市实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第24-30页
        (一) 北京东城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第24-25页
        (二) 浙江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实践第25-26页
        (三) 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实践第26-27页
        (四) 北京、浙江及南京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共性与差异第27-30页
第二章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内生性困境第30-39页
    一、 权力配置与层级划分的困境第30-33页
        (一) 权力配置异化,职责重叠不清晰第30-31页
        (二) 过度追求秩序,网格划分层级多第31-32页
        (三) 协调共治缺失,交界处存在盲区第32-33页
    二、 预期理想与实际成效的矛盾第33-36页
        (一) 新旧体制摩擦,服务理念亟需更新第33-34页
        (二) 管理主义倾向,工作流程有待优化第34-35页
        (三) 信息共享障碍,数字化投资成本高第35-36页
    三、 运行机制与推广路径的缺陷第36-39页
        (一) 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效机制第36-37页
        (二) 重视官方评价,忽视可持续性第37-39页
第三章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外生性困境第39-47页
    一、 社会环境问题:影响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第39-42页
        (一) 行动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第39-40页
        (二) 基层矛盾频发,公共服务任务繁重第40-41页
        (三) 社工团队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第41-42页
    二、 政治冷漠现象:制约公民社会的重要原因第42-44页
        (一) 公民参与程度低,政治维权意识淡化第42-43页
        (二) 公民参政能力弱,相关体制功能固化第43页
        (三) 公民团体欠发达,公共事务责任弱化第43-44页
    三、 公共价值缺失:引发公众信任危机的根源第44-47页
        (一) 社会公正性不足,居民幸福感降低第44-45页
        (二) 政府服务质量差,居民满意度不高第45-47页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社会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及启示第47-52页
    一、 浙江杭州市打造复合创业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第47-48页
    二、 江苏无锡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模式第48-49页
    三、 瑞典社民党支持工会维护民众权益的管理模式第49-50页
    四、 以上三种模式对网格化管理及社会建设的启示第50-52页
第五章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社会建设中的对策思考第52-62页
    一、 终极目标上造福于民,积极倡导社会价值共识第52-55页
        (一) 打造社会文化,引导群众关注网格管理的工作第52-53页
        (二) 明晰政府责任,确保网格化建设的资金链供应第53-54页
        (三) 赢得群众信任,增强政府服务的权威和公信力第54-55页
    二、 体制机制上取信于民,鼓励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第55-58页
        (一) 加强政务协同,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参与机制第55-56页
        (二) 推动民主进程,构建政府与群众的联动机制第56-57页
        (三) 落实工作职能,构建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第57-58页
    三、 工作实践上服务于民,优化社会管理外部环境第58-62页
        (一)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合理规划网格区域第58-59页
        (二) 改进服务提供方式,妥善处理基层社会矛盾第59-60页
        (三) 完善网格载体建设,培育专业化的社工团队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