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澜慈善事业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朱庆澜生平行实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始入行伍,响应辛亥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主政黑龙江省,拥护共和 | 第18-22页 |
第三节 二主黑龙江省,维护国家主权 | 第22-23页 |
第四节 脱离官场,致力慈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朱庆澜从事慈善事业的缘由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教育的润泽 | 第25-30页 |
一、严格的家庭教育影响 | 第25-26页 |
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26-30页 |
第二节 近代自然灾荒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军政生涯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朱庆澜的慈善公益实践活动 | 第35-85页 |
第一节 从事慈善救济活动 | 第35-63页 |
一、西北义赈 | 第35-46页 |
二、江淮救济 | 第46-54页 |
三、多方救济 | 第54-63页 |
第二节 致力慈善教育 | 第63-74页 |
一、建立黑龙江女子教养院 | 第63-68页 |
二、开办灾童教养院 | 第68-73页 |
三、创立各级学校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开展慈善公益 | 第74-85页 |
一、护持佛教,存续中华传统文化 | 第74-79页 |
二、募集善款善物,支援抗日 | 第79-85页 |
第四章 朱庆澜的慈善理念、运作方式及特征 | 第85-111页 |
第一节 朱庆澜的慈善理念 | 第85-92页 |
一、救人救彻 | 第85-87页 |
二、官义结合 | 第87-89页 |
三、教养并重的慈教思想 | 第89-90页 |
四、注重慈善公信力 | 第90-92页 |
第二节 朱庆澜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及特征 | 第92-111页 |
一、筹资方式广泛性 | 第92-98页 |
二、慈善机构的多样性 | 第98-105页 |
三、支持力量的多元化 | 第105-106页 |
四、慈善救助机制的长效性 | 第106-111页 |
第五章 朱庆澜慈善事业的评价 | 第111-119页 |
第一节 朱庆澜慈善事业的积极影响 | 第111-118页 |
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 第111-113页 |
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第113-115页 |
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朱庆澜慈善事业的不足 | 第118-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附录 | 第126-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