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上海卫视发展的早期阶段(1998年—2003年) | 第9-14页 |
| (一) 中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初期(1986年-1999年) | 第9-10页 |
| (二) 上海卫星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初期状况(1998年-2003年) | 第10-12页 |
| 1.上海卫视的基本特点 | 第10-11页 |
| 2.对海内外落地的探索 | 第11-12页 |
| (三) 上海卫视发展初期反映出省级卫视当时的一些问题 | 第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 二、上海东方卫视进入竞争时代(2003年—2008年) | 第14-25页 |
| (一) 上海东方卫视发展初期(2003-2005年) | 第14-19页 |
| 1.东方卫视的频道专业化改革 | 第14-15页 |
| 2.东方卫视初期的内容定位 | 第15-16页 |
| 3.东方卫视的企业化经营 | 第16页 |
| 4.主要竞争对手:凤凰卫视和央视新闻频道 | 第16-18页 |
| 5.竞争中的合作整合探索 | 第18页 |
| 6.东方卫视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二) 以季播选秀节目推动影响力的时期(2005-2008年) | 第19-23页 |
| 1.竞争对手湖南卫视的异军突起 | 第19-20页 |
| 2.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 第20-22页 |
| 3.选秀节目的问题 | 第22-23页 |
| 4.后选秀时代东方卫视发展的主要方向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三、上海东方卫视的发展现状 | 第25-39页 |
| (一) "风从东方来"东方卫视2009年改版分析 | 第25-29页 |
| 1."新闻立台"的状况分析 | 第26-27页 |
| 2."文艺兴台"的状况分析 | 第27-28页 |
| 3."影视强台"的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 (二) 省级卫视发展现状的几大特点 | 第29-33页 |
| ·年中国省级卫视整体收视和市场份额上升明显 | 第29-30页 |
| 2.省级卫视第一阵营收视高速上升 | 第30-32页 |
| 3.市场份额向排名前列的卫视集中 | 第32-33页 |
| 4.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省级卫视竞争的主战场 | 第33页 |
| (三) 上海东方卫视与其它本地频道情况对比 | 第33-35页 |
| (四) 上海东方卫视的发展诉求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四、上海东方卫视发展主要面临的两难问题 | 第39-45页 |
| (一) 事业性与公司制的博弈 | 第39-42页 |
| (二) 制播分离与自行制作的博弈 | 第42页 |
| (三) 新闻和娱乐权重的博弈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五、其它省级卫视的发展战略 | 第45-54页 |
| (一) 湖南卫视的关键发展战略 | 第45-49页 |
| 1.湖南卫视的发展之路 | 第45-47页 |
| 2.值得借鉴的关键战略:先发制人 品牌为王 始终如一 | 第47-49页 |
| (二) 浙江卫视的关键发展战略 | 第49-51页 |
| 1.浙江卫视2008年的全新改版 | 第49-50页 |
| 2.值得借鉴的关键战略:内外兼修 打造精准执行力 | 第50-51页 |
| (三) 北京卫视的关键发展战略 | 第51-53页 |
| 1.北京卫视的新闻事业发展 | 第51-52页 |
| 2.值得借鉴的关键战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六、上海东方卫视发展战略探索 | 第54-60页 |
| (一) 机制体制创新推动内容创新 | 第54-57页 |
| 1.内容创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最终目的 | 第54-55页 |
| 2.内容创新的几个前提 | 第55页 |
| 3.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内容创新的几点建议 | 第55-57页 |
| (二) 打造有海派特色的频道定位 | 第57-59页 |
| 1.选择之一:采用定位财经特色的价值驱动型发展战略 | 第58页 |
| 2.选择之二:采用定位上海及上海周边的区域驱动型发展战略 | 第58-59页 |
| (三) 捆绑新媒体谋求新突破 | 第59-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