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超大断面隧道建设现状 | 第16-18页 |
1.2.2 隧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拱架承载力学性能全比尺试验研究 | 第27-41页 |
2.1 试验目的与思路 | 第27页 |
2.2 隧道初期支护拱架试验系统 | 第27-30页 |
2.2.1 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2.2.2 系统概况 | 第28-30页 |
2.3 室内试验方案 | 第30-33页 |
2.3.1 加载方案 | 第30页 |
2.3.2 测试构件 | 第30-31页 |
2.3.3 监测采集 | 第31-32页 |
2.3.4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2-33页 |
2.4 数值试验方案 | 第33-35页 |
2.4.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3-34页 |
2.4.2 单元及接触类型 | 第34页 |
2.4.3 加载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2.5.1 试验现象 | 第35-37页 |
2.5.2 荷载位移曲线 | 第37-38页 |
2.5.3 钢材应变分析 | 第38-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拱架承载力学特性研究 | 第41-53页 |
3.1 试验目的与思路 | 第41页 |
3.2 数值试验方案 | 第41-43页 |
3.2.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41-42页 |
3.2.2 单元及接触类型 | 第42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3.2.4 试验方案 | 第43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3.3.1 拱架组合间距对其承载力影响规律 | 第43-44页 |
3.3.2 纵向连接分布间距对其承载力影响规律 | 第44-46页 |
3.3.3 拱架组合间距与纵向连接分布间距耦合承载作用规律 | 第46-47页 |
3.3.4 空间偏压状态对拱架承载力影响规律 | 第47-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变形控制研究 | 第53-77页 |
4.1 试验目的与思路 | 第53页 |
4.2 数值试验方案 | 第53-56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4.2.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54-55页 |
4.2.3 单元类型 | 第55页 |
4.2.4 接触类型 | 第55页 |
4.2.5 试验方案 | 第55-5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6-75页 |
4.3.1 混凝土喷层强度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 第56-57页 |
4.3.2 混凝土喷层强度对拱架力学性能影响规律 | 第57-59页 |
4.3.3 混凝土喷层强度与拱架组合间距耦合承载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 第59-60页 |
4.3.4 混凝土喷层强度与拱架组合间距耦合承载作用规律 | 第60-68页 |
4.3.5 混凝土喷层强度与纵向连接分布间距耦合承载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 第68-69页 |
4.3.6 混凝土喷层强度与纵向连接分布间距耦合承载作用规律 | 第69-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支护方案现场对比试验 | 第77-8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77-79页 |
5.1.1 隧道概况 | 第77页 |
5.1.2 地形地貌 | 第77-78页 |
5.1.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78-79页 |
5.2 支护对比方案 | 第79-81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5.3.1 隧道变形规律分析 | 第81-82页 |
5.3.2 初期支护构件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 第82-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97页 |
在读期间所获荣誉 | 第97-9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