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4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5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1.1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统计特征 | 第19页 |
2.1.2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 第19页 |
2.1.3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 | 第19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1 野外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2.3.2 室内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的统计特征 | 第23-30页 |
3.1 刺槐与油松乔木各器官与枯落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统计特征 | 第23-25页 |
3.2 刺槐与油松土壤层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统计特征 | 第25-28页 |
3.3 刺槐与油松叶片、枯落物和土壤表层(0-10cm)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 第30-44页 |
4.1 刺槐与油松乔木各器官和枯落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 第30-35页 |
4.2 刺槐与油松土壤层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 第35-41页 |
4.3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变异来源分析 | 第41-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 | 第44-56页 |
5.1 刺槐与油松乔木各器官和枯落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年际变化 | 第44-49页 |
5.2 刺槐与油松土壤层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年际变化 | 第49-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