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3 钻具造斜能力分析方法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原理分析 | 第15-24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常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原理 | 第15-19页 |
2.2.1 推靠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原理 | 第15-17页 |
2.2.2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原理 | 第17-19页 |
2.3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原理与结构 | 第19-21页 |
2.3.1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原理 | 第19页 |
2.3.2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导向执行机构组成 | 第19-21页 |
2.4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导向执行机构主要部件设计 | 第21-23页 |
2.4.1 柱塞行程与调节环偏心量计算 | 第21-22页 |
2.4.2 中空万向节结构 | 第22页 |
2.4.3 调节环结构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24-40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井底钻具组合的力学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底部钻具组合的非线性力学分析 | 第25-36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25-26页 |
3.3.2 底部钻具组合(BHA)的非线性静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3.3.3 底部钻具组合的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梁单元 | 第27-32页 |
3.3.4 底部钻具组合的非线性分析的间隙元 | 第32-36页 |
3.4 底部钻具组合的有限元分析 | 第36-39页 |
3.4.1 有限单元法分析静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 | 第36页 |
3.4.2 单元划分原则 | 第36页 |
3.4.3 底部钻具组合的单元划分 | 第36-37页 |
3.4.4 设计有限元程序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8页 |
4.1 底部钻具组合的造斜率计算 | 第40-43页 |
4.1.1 底部钻具组合侧向力计算 | 第40-41页 |
4.1.2 底部钻具组合造斜率计算 | 第41-43页 |
4.2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几何造斜率计算 | 第43-44页 |
4.3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造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4.3.1 钻头到下稳定器的距离 | 第44-45页 |
4.3.2 下稳定器到结构弯角的距离 | 第45页 |
4.3.3 钻具结构弯角大小 | 第45-46页 |
4.3.4 结构弯角到上稳定器的距离 | 第46页 |
4.3.5 钻压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能力的影响参数优化 | 第48-51页 |
5.1 机械最优化设计理念 | 第48-49页 |
5.2 最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5.3 模型的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5.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