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变量控制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温室大棚智能控制方法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模糊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专家系统控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8-26页 |
2.1 系统监控对象分析 | 第18页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8-21页 |
2.2.1 上位机 | 第19-20页 |
2.2.2 下位机 | 第20-21页 |
2.3 无线通信方式及网络拓扑选择 | 第21-24页 |
2.3.1 无线传感网络 | 第21页 |
2.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3 通信网络拓扑选择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系统下位机软硬件设计 | 第26-44页 |
3.1 监控分站硬件结构 | 第26页 |
3.2 监控分站硬件设备选型 | 第26-38页 |
3.2.1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 第26-29页 |
3.2.2 ZigBee无线传感器选型及地址设置 | 第29-32页 |
3.2.3 控制柜设计 | 第32-35页 |
3.2.4 控制柜外接扩展模块 | 第35-37页 |
3.2.5 执行机构 | 第37-38页 |
3.3 监控分站软件设计 | 第38-42页 |
3.3.1 PLC程序总体设计 | 第38-39页 |
3.3.2 PLC地址分配 | 第39-40页 |
3.3.3 PLC数据采集部分程序设计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4-68页 |
4.1 LabVIEW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4.2 OPC服务器 | 第45-48页 |
4.2.1 OPC技术 | 第45页 |
4.2.2 OPC与PLC的连接 | 第45-47页 |
4.2.3 OPC与LabVIEW的连接 | 第47-48页 |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54页 |
4.3.1 系统数据库的构成 | 第48-49页 |
4.3.2 专家知识数据的获取及分类 | 第49-50页 |
4.3.3 数据表的建立 | 第50-53页 |
4.3.4 LabVIEW访问数据库 | 第53-54页 |
4.4 集中监控平台界面设计 | 第54-61页 |
4.4.1 用户登录界面 | 第55-56页 |
4.4.2 监控平台主界面 | 第56-57页 |
4.4.3 数据监测界面 | 第57-59页 |
4.4.4 输出控制界面 | 第59-60页 |
4.4.5 数据管理界面 | 第60-61页 |
4.5 病虫害查询模块设计 | 第61-66页 |
4.5.1 知识层次设计 | 第61-62页 |
4.5.2 病虫害知识界面 | 第62-63页 |
4.5.3 病虫害图谱界面 | 第63-64页 |
4.5.4 病虫害防治界面 | 第64页 |
4.5.5 病虫害诊断界面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策略 | 第68-86页 |
5.1 温室大棚环境参数 | 第68-70页 |
5.2 智能控制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70页 |
5.3 智能控制原理 | 第70-72页 |
5.3.1 模糊控制方法 | 第70-71页 |
5.3.2 专家系统控制方法 | 第71-72页 |
5.4 双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72-80页 |
5.4.1 模糊控制器1的设计 | 第72-76页 |
5.4.2 模糊控制器2的设计 | 第76-80页 |
5.5 模糊专家控制策略 | 第80-82页 |
5.5.1 分段变温控制 | 第80-81页 |
5.5.2 夜间模式 | 第81-82页 |
5.6 模糊专家控制策略软件设计 | 第82-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试验 | 第86-96页 |
6.1 试验平台介绍 | 第86-88页 |
6.2 系统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88-94页 |
6.2.1 数据采集环节 | 第88-89页 |
6.2.2 集中监控环节 | 第89-90页 |
6.2.3 智能控制环节 | 第90-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结论 | 第96-97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