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介导下禾谷镰刀菌与其拮抗菌的相互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禾谷镰刀菌的危害第11-12页
    1.2 国内外关于禾谷镰刀菌的研究第12-13页
    1.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第13-15页
    1.4 转录组测序的发展及应用第15-18页
        1.4.1 转录组学第15页
        1.4.2 转录组测序的发展第15-16页
        1.4.3 转录组学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第16-1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0-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3页
    2.3 实验结果第23-28页
        2.3.1 玉米根部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第23-25页
        2.3.2 菌拮抗菌的筛选第25页
        2.3.3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第25-27页
        2.3.4 16SrDNA序列为基础的分子鉴定第27-28页
    2.4 实验结果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拮抗菌抑菌效果的研究第29-35页
    3.1 实验材料第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1页
        3.2.1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固体培养基验证第29页
        3.2.2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液体培养基验证第29-30页
        3.2.3 种植条件下致病效果的验证第30页
        3.2.4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玉米根部侵染验证第30-31页
    3.3 实验结果第31-33页
        3.3.1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固体拮抗验证第31页
        3.3.2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液体培养拮抗验证第31-32页
        3.3.3 盆栽条件下病原菌致病性验证第32页
        3.3.4 拮抗菌与病原菌的玉米根部侵染验证第32-33页
    3.4 实验结果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荧光假单胞菌与禾谷镰刀菌相互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第35-47页
    4.1 转录组测序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4.1.1 转录组测序菌种制备第35-37页
        4.1.2 样品总RNA的提取第37-38页
        4.1.3 转录组分析流程第38页
        4.1.4 转录组分析方法第38页
    4.2 实验结果第38-46页
        4.2.1 转录组测序质量和Reads对比第38-39页
        4.2.2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第39-41页
        4.2.3 差异基因的GO分析第41-46页
    4.3 实验结果讨论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吡啶结构苯甲酰氧基乙酰胺/咪唑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芸薹生链格孢Abcdm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