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之助”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江山之助”论的源起及内涵 | 第12-24页 |
第一节 “江山之助”的源起 | 第12-16页 |
一、“天人合一”思想 | 第12-15页 |
二、“感物”说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江山之助”的内涵 | 第16-24页 |
一、刘勰“江山之助”说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刘勰“江山之助”说的本义 | 第17-21页 |
三、“江山之助”说的传承和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江山之助”与文艺创作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江山助人 | 第24-30页 |
一、开阔视野 | 第25-26页 |
二、涵养情性 | 第26-27页 |
三、雅逸身心 | 第27-28页 |
四、宣气抒怀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江山助文 | 第30-34页 |
一、江山孕“诗材” | 第30-31页 |
二、江山助“诗境”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江山之助”与文艺风格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江山之助”与“飘逸” | 第34-37页 |
一、“飘逸”之审美风格 | 第35页 |
二、江山助“飘逸”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江山之助”与“沉郁” | 第37-40页 |
一、“沉郁”之审美风格 | 第37-38页 |
二、江山助“沉郁”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江山之助”与“空灵” | 第40-44页 |
一、“空灵”之审美风格 | 第40-41页 |
二、江山助“空灵”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