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视域下的河西宝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源起与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8-14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河西宝卷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河西地区概况及河西宝卷概述 | 第16-20页 |
一、河西地区概况 | 第16-17页 |
二、河西宝卷及其中的仪式卷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河西宝卷的历史与现状 | 第20-22页 |
一、早期河西宝卷的发展 | 第20页 |
二、河西宝卷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河西宝卷作为一种表演 | 第22-25页 |
一、舞台表演与宝卷表演的区别 | 第22-23页 |
二、作为表演的河西宝卷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河西宝卷的文本 | 第25-36页 |
第一节 河西宝卷文本的概况 | 第25-29页 |
一、仪式卷文本 | 第25-26页 |
二、娱乐卷文本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河西宝卷的文本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河西宝卷文本构建的传统社会 | 第32-36页 |
一、神灵观 | 第32-33页 |
二、世界的秩序与善恶赏罚 | 第33-35页 |
三、祖先与孝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河西宝卷的表演 | 第36-43页 |
第一节 仪式卷的表演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娱乐卷的表演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河西宝卷表演的神圣性和世俗性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河西宝卷的表演者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念卷先生的学艺之旅 | 第43-46页 |
一、聆听阶段 | 第43页 |
二、学习阶段 | 第43-46页 |
三、表演阶段 | 第46页 |
第二节 念卷先生身份的转换 | 第46-48页 |
一、多重身份的平衡与转换 | 第46-47页 |
二、念卷先生与听众两重身份的转换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念卷先生的创作 | 第48-49页 |
一、念卷的创新 | 第48-49页 |
二、念卷先生的即兴创作 | 第49页 |
第四节 念卷先生的角色定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河西宝卷表演的听众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听众的听卷情形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听众的参与和互动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听众的评判 | 第53-55页 |
第四节 听众情感的升华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附录一】 张掖市代家收藏宝卷总目 | 第59-64页 |
【附录二】 河西宝卷的具体表演 | 第64-84页 |
【附录三】 代氏回忆录 | 第84-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