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浮游植物概述 | 第13页 |
1.2 浮游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3 长江下游干流自然概况 | 第17页 |
1.4 长江下游浮游植物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标本采集时间 | 第19页 |
2.2 样点设置 | 第19页 |
2.3 标本采集方法 | 第19页 |
2.4 标本处理 | 第19页 |
2.5 标本观察和摄影 | 第19-27页 |
第3章 长江下游干流浮游植物(除硅藻门)分类学研究 | 第27-127页 |
3.1 蓝藻门Cyanophyta | 第28-37页 |
3.1.1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 第28-29页 |
3.1.2 色球藻属Chroococcus | 第29-30页 |
3.1.3 平裂藻属Merismopedia | 第30-31页 |
3.1.4 腔球藻属Coelosphaerium | 第31-32页 |
3.1.5 罗氏藻属Romeria | 第32页 |
3.1.6 双尖头藻属Hammatoidea | 第32-33页 |
3.1.7 颤藻属Qscillatoria | 第33页 |
3.1.8 节旋藻属Arthrospira | 第33-34页 |
3.1.9 席藻属Phormidium | 第34页 |
3.1.10 项圈藻属Anabaenopsis | 第34-35页 |
3.1.11 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 | 第35页 |
3.1.12 鱼腥藻属Anabaena | 第35-36页 |
3.1.13 Planktomyces | 第36-37页 |
3.2 金藻门Chrysophyta | 第37-41页 |
3.2.1 锥囊藻属Dinobrynon | 第37-38页 |
3.2.2 金瓶藻属Laginion | 第38页 |
3.2.3 双角藻属Bitrichia | 第38-39页 |
3.2.4 硅鞭藻属Dictyocha | 第39页 |
3.2.5 黄群藻属Synura | 第39-40页 |
3.2.6 鱼鳞藻属Mallomonas | 第40-41页 |
3.3 黄藻门Xanthophyta | 第41-42页 |
3.3.1 刺棘藻属Centritractus | 第41-42页 |
3.3.2 角绿藻属Goniochloris | 第42页 |
3.4 甲藻门Pyrrophyta | 第42-45页 |
3.4.1 拟甲藻属Peridiniopsis | 第42-44页 |
3.4.2 角甲藻属Ceratium | 第44-45页 |
3.5 裸藻门Euglenophyta | 第45-63页 |
3.5.1 裸藻属Euglena | 第45-49页 |
3.5.2 柄裸藻属Colacium | 第49页 |
3.5.3 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 | 第49-55页 |
3.5.4 陀螺藻属Strombomonas | 第55页 |
3.5.5 鳞孔藻属Lepocinclis | 第55-58页 |
3.5.6 扁裸藻属Phacus | 第58-63页 |
3.6 绿藻门Chlorophyta | 第63-127页 |
3.6.1 衣藻属Chlamydomonas | 第63-64页 |
3.6.2 叶衣藻属Lobomonas | 第64-65页 |
3.6.3 拟球藻属Sphaerellopsis | 第65页 |
3.6.4 异形藻属Dysmorphococcus | 第65-66页 |
3.6.5 翼膜藻属Pteromonas | 第66-67页 |
3.6.6 盘藻属Gonium | 第67-68页 |
3.6.7 实球藻属Pandorina | 第68页 |
3.6.8 空球藻属Eudorina | 第68-69页 |
3.6.9 团藻属Volvox | 第69-70页 |
3.6.10 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 第70-72页 |
3.6.11 多芒藻属Golenkinia | 第72-73页 |
3.6.12 粗刺藻属Acanthosphaera | 第73-74页 |
3.6.13 弓形藻属Schroederia | 第74-75页 |
3.6.14 小球藻属Chlorella | 第75页 |
3.6.15 集球藻属Palmellococcus | 第75页 |
3.6.16 顶棘藻属Lagerheimiella | 第75-76页 |
3.6.17 四角藻属Tetraedron | 第76-78页 |
3.6.18 多突藻属Polyedriopsis | 第78-79页 |
3.6.19 单针藻属Monoraphidium | 第79-80页 |
3.6.20 月牙藻属Selenastrum | 第80-81页 |
3.6.21 纤维藻属Ankistrodesmus | 第81-82页 |
3.6.22 蹄形藻属Kirchneriella | 第82-83页 |
3.6.23 纺锤藻属Elakatothrix | 第83-84页 |
3.6.24 缢带藻属Desmatractum | 第84页 |
3.6.25 四棘藻属Treubaria | 第84-85页 |
3.6.26 厚枝藻属Pachycladella | 第85-86页 |
3.6.27 拟粒囊藻属Granulocystopsis | 第86-87页 |
3.6.28 辐球藻属Radiococcus | 第87页 |
3.6.29 Coenochloris | 第87-88页 |
3.6.30 Oocystidium | 第88-89页 |
3.6.31 Eutetramorus | 第89-90页 |
3.6.32 卵囊藻属Oocystis | 第90-92页 |
3.6.33 Keriochlamys | 第92页 |
3.6.34 Schizochlamydella | 第92-93页 |
3.6.35 Coenocystis | 第93页 |
3.6.36 肾形藻属Nephrocytium | 第93-94页 |
3.6.37 胶囊藻属Gloeocystis | 第94-95页 |
3.6.38 葡萄藻属Botryococcus | 第95-96页 |
3.6.39 网球藻属Dictyosphaerium | 第96-98页 |
3.6.40 盘星藻属Pediastrum | 第98-101页 |
3.6.41 空星藻属Coelastrum | 第101-103页 |
3.6.42 集星藻属Actinastrum | 第103-105页 |
3.6.43 四粒藻属Tetrachlorella | 第105页 |
3.6.44 四月藻属Tetrallantos | 第105-106页 |
3.6.45 四链藻属Tetradesmus | 第106页 |
3.6.46 四星藻属Tetrastrum | 第106-108页 |
3.6.47 十字藻属Crucigenia | 第108-109页 |
3.6.48 贺氏藻属Hofmania | 第109-110页 |
3.6.49 Willea | 第110页 |
3.6.50 双形藻属Dimorphococcus | 第110-111页 |
3.6.51 双月藻属Dicloster | 第111页 |
3.6.52 栅藻属Scenedesmus | 第111-116页 |
3.6.53 韦氏藻属Westella | 第116-117页 |
3.6.54 肾卵藻属Oonephris | 第117页 |
3.6.55 绿星球藻属Asterococcus | 第117-118页 |
3.6.56 毛枝藻属Stigeoclonium | 第118页 |
3.6.57 刚毛藻属Cladophora | 第118-119页 |
3.6.58 水棉藻属Spirogyta | 第119页 |
3.6.59 转板藻属Mougeotia | 第119-120页 |
3.6.60 柱胞藻属Cylindrocystis | 第120页 |
3.6.61 鼓藻属Cosmarium | 第120-122页 |
3.6.62 新月藻属Closterium | 第122-123页 |
3.6.63 角星鼓藻属Staurastrum | 第123-125页 |
3.6.64 四棘鼓藻属Arthrodesmus | 第125页 |
3.6.65 叉星鼓藻属Staurodesmus | 第125-127页 |
第4章 长江下游干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 | 第127-145页 |
4.1 长江下游干流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 | 第127-128页 |
4.2 浮游藻类季节变化 | 第128-130页 |
4.3 浮游植物生态分布及环境的相关性 | 第130-131页 |
4.4 长江下游干流浮游植物的生态特点 | 第131-145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图版和图版说明 | 第151-1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