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违约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1.关于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问题第9-17页
    1.1 违约损害赔偿的概念及特征第9-12页
        1.1.1 对"损害"的理解第9-10页
        1.1.2 对违约损害赔偿的理解第10-11页
        1.1.3 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比较第11-12页
    1.2 违约损害赔偿的认定第12-17页
        1.2.1 违约行为第12-14页
        1.2.2 损害事实第14页
        1.2.3 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第14页
        1.2.4 三种主要的因果关系理论第14-16页
        1.2.5 因果关系理论在我国的适用第16-17页
2. 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及范围确定第17-23页
    2.1 违约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完全赔偿原则第17-18页
        2.1.1 完全损害赔偿理论的来源第17页
        2.1.2 完全赔偿原则的概念第17页
        2.1.3 完全赔偿原则的内容第17-18页
    2.2 可得利益第18-19页
        2.2.1 可得利益的含义和特点第18-19页
        2.2.2 可得利益的计算方法第19页
    2.3 期待利益第19-20页
    2.4 信赖利益第20-21页
    2.5 违约损害赔偿的例外——惩罚性赔偿第21-23页
        2.5.1 惩罚性赔偿概述及其基本理论第21-22页
        2.5.2 惩罚性赔偿在我国适用的可行性分析第22-23页
3.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制第23-33页
    3.1 违约损害赔偿的一般限制规则——可预见性规则第23-26页
        3.1.1 可预见性规则概述第23页
        3.1.2 预见主体第23-24页
        3.1.3 合理预见的时间第24页
        3.1.4 预见的内容第24页
        3.1.5 两大法系对可预见性规则的比较第24-25页
        3.1.6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建议第25-26页
    3.2 违约损害赔偿的特殊限制规则第26-33页
        3.2.1 损益相抵规则概述第26-28页
        3.2.2 过失相抵规则概述第28-30页
        3.2.3 减轻损失规则第30页
        3.2.4 违约损害赔偿三大限制原则的关系第30-33页
4.我国对违约损害赔偿立法之检讨及其完善建议第33-39页
    4.1 理论选择的方向第33页
    4.2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第33-34页
        4.2.1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确定的一般计算方法第33-34页
    4.3 一般违约形态下的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第34-37页
        4.3.1 不履行的赔偿范围第34-35页
        4.3.2 迟延履行的赔偿范围第35-36页
        4.3.3 不完全履行的损害赔偿范围第36-37页
    4.4 特殊违约形态下的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第37-39页
        4.4.1 预期违约的赔偿范围第37-38页
        4.4.2 约定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第38-39页
结论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44-45页
详细摘要第45-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肉搜索”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商业秘密侵权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