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本文研究对象及框架 | 第9-12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界定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12-17页 |
·结构型金融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 第12-14页 |
·我国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方面的不足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第2章 结构型理财产品特性分析 | 第23-40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结构 | 第23页 |
·固定收益部分 | 第23页 |
·挂钩的标的资产 | 第23页 |
·嵌入的衍生工具 | 第23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类型 | 第23-31页 |
·按收益率类型划分 | 第23-24页 |
·按挂钩标的资产划分 | 第24-31页 |
·按产品流动性划分 | 第31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分析 | 第31-40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 | 第31-36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 | 第36-40页 |
第3章 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环节的探讨 | 第40-47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设计流程 | 第40页 |
·准确的市场定位 | 第40页 |
·产品结构的构造 | 第40页 |
·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 | 第40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设计要素 | 第40-45页 |
·固定收益部分设计 | 第40-41页 |
·挂钩标的的选择 | 第41页 |
·嵌入方式(期权)的选择 | 第41-44页 |
·产品参数的设置 | 第44页 |
·产品终止条款的设计 | 第44-45页 |
·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 第45-47页 |
·分解技术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45页 |
·组合技术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整合技术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第4章 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定价策略—对内含亚式期权多标的资产理财产品的蒙特卡洛模拟定价 | 第47-56页 |
·产品特点和定价路径分析 | 第47-49页 |
·产品特点分析 | 第47-48页 |
·产品的定价路径 | 第48-49页 |
·固定收益部分的价值分析 | 第49-50页 |
·期权部分的价值分析 | 第50-54页 |
·挂钩标的价格的统计特征 | 第51页 |
·确定期权的到期支付函数和密度函数 | 第51-53页 |
·标的资产间的相关性问题 | 第53-54页 |
·期权定价的蒙特卡洛模拟过程 | 第54页 |
·产品的总价值分析 | 第54-55页 |
·本文产品定价的一些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风险中性和有效市场假设 | 第55页 |
·股价方程和相关参数估计的不足 | 第55页 |
·蒙特卡洛模拟的不足 | 第55-56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水平的一些建议 | 第56-61页 |
·对产品设计个性化差异化方面的建议 | 第56-57页 |
·根据投资者需求多样化标的资产及其标的资产组合 | 第56页 |
·设置多样化的支付条款,避免单一的支付模式 | 第56页 |
·设置多样化的浮动参数,提高产品条款的灵活性 | 第56-57页 |
·增加产品的风险梯度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 | 第57页 |
·对加强商业银行的产品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的建议 | 第57-58页 |
·提高产品定价的准确度 | 第57页 |
·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制度 | 第57-58页 |
·实现交易风险的动态对冲、实时监控 | 第58页 |
·建立风险的应急预案制度 | 第58页 |
·在产品条款中明确揭示风险 | 第58页 |
·对完善结构型理财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 | 第58-59页 |
·规范和加快发展现有其他结构型金融产品 | 第59页 |
·开发更多的基础金融产品 | 第59页 |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 | 第59页 |
·对研发设计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的建议 | 第59-60页 |
·国内商业银行在设计结构型理财产品时应避免的两个误区 | 第60-61页 |
·产品结构越复杂说明银行设计水平越高 | 第60页 |
·过于追求产品的新意以吸引投资者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