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5-2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不良地质现象 | 第16-17页 |
2.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浅埋破碎岩层隧道洞口施工技术研究 | 第20-37页 |
3.1 隧道进洞超前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3.2 郭家川 2~ | 第22-28页 |
3.2.1 郭家川 2~ | 第22-24页 |
3.2.2 郭家川 2~ | 第24-25页 |
3.2.3 郭家川 2~ | 第25-28页 |
3.3 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28-31页 |
3.3.1 洞口段初期支护理论计算 | 第28-30页 |
3.3.2 洞口段初期支护数值模拟 | 第30-31页 |
3.4 隧道进洞联合支护方案 | 第31-33页 |
3.4.1 护拱钢拱架与初期支护钢拱架的连接 | 第32页 |
3.4.2 初期支护钢拱架之间的连接 | 第32-33页 |
3.5 工程应用效果 | 第33-35页 |
3.6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浅埋破碎岩层隧道正洞施工技术研究 | 第37-57页 |
4.1 隧道正洞施工方法 | 第37-41页 |
4.1.1 隧道正洞施工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37-39页 |
4.1.2 郭家川 2~ | 第39-41页 |
4.2 隧道仰拱施工方法 | 第41-44页 |
4.2.1 隧道仰拱全幅施工法 | 第42-43页 |
4.2.2 隧道仰拱半幅施工法 | 第43-44页 |
4.3 郭家川 2~ | 第44-45页 |
4.4 隧道仰拱三幅施工法 | 第45-48页 |
4.5 应用效果分析 | 第48-56页 |
4.5.1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54页 |
4.5.1.1 仰拱全幅施工法模拟 | 第50页 |
4.5.1.2 仰拱半幅施工法模拟 | 第50-52页 |
4.5.1.3 仰拱三幅施工法模拟 | 第52-54页 |
4.5.1.4 三种施工方法效果对比分析 | 第54页 |
4.5.2 现场监测分析 | 第54-56页 |
4.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浅埋破碎岩层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处治技术研究 | 第57-66页 |
5.1 初期支护大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5.1.1 初期支护大变形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5.1.2 郭家川 2~ | 第58-59页 |
5.1.3 郭家川 2~ | 第59-60页 |
5.2 初期支护大变形处治 | 第60-63页 |
5.2.1 常用加固处治措施 | 第61-62页 |
5.2.2 郭家川 2~ | 第62-63页 |
5.3 初期支护侵界处治 | 第63-65页 |
5.3.1 常用初期支护侵界处治措施 | 第63-64页 |
5.3.2 郭家川 2~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浅埋破碎岩层隧道塌方预防与处治技术研究 | 第66-82页 |
6.1 隧道塌方影响因素 | 第66-68页 |
6.1.1 地质因素 | 第66页 |
6.1.2 气象水文因素 | 第66-67页 |
6.1.3 设计因素 | 第67页 |
6.1.4 施工因素 | 第67页 |
6.1.5 管理因素 | 第67-68页 |
6.2 隧道塌方预防 | 第68-70页 |
6.2.1 设计阶段隧道塌方的预防 | 第68页 |
6.2.2 施工阶段隧道塌方的预防 | 第68-70页 |
6.3 隧道塌方处治 | 第70-75页 |
6.3.1 洞内小塌方处治 | 第70页 |
6.3.2 洞内大塌方处治 | 第70-74页 |
6.3.3 洞口塌方处治 | 第74-75页 |
6.4 郭家川 2~ | 第75-81页 |
6.4.1 郭家川 2~ | 第75-78页 |
6.4.2 郭家川 2~ | 第78-81页 |
6.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