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1 媒介事件和新闻伦理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3-21页 |
1.1 媒介事件的发展与界定 | 第13-17页 |
1.1.1 “媒介事件”的狭义理解 | 第13-14页 |
1.1.2 “媒介事件”的广义理解 | 第14-15页 |
1.1.3 “媒介事件”的界定 | 第15-17页 |
1.2 “媒介事件”与相关新闻事件的辨析 | 第17-18页 |
1.2.1 新闻事件与媒介事件 | 第17页 |
1.2.2 传媒假事件与媒介事件 | 第17页 |
1.2.3 新闻策划、策划新闻与媒介事件 | 第17-18页 |
1.3 新闻伦理的概述 | 第18-21页 |
1.3.1 新闻伦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1.3.2 新闻伦理诉求的必然性 | 第19-21页 |
2 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表现 | 第21-36页 |
2.1 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 | 第21-25页 |
2.1.1 传媒按照主观需要预设新闻价值 | 第21-23页 |
2.1.2 在事实基础上放大传媒预设的新闻价值 | 第23-25页 |
2.2 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 | 第25-29页 |
2.2.1 忽视客观报道,不履行传播责任 | 第25-27页 |
2.2.2 写实主义与催眠主义的运用限制受众道德思考 | 第27-28页 |
2.2.3 诠释的主观性影响有道德的新闻工作 | 第28-29页 |
2.3 媒介权力越位 | 第29-32页 |
2.3.1 新闻工作者的“英雄主义” | 第29-31页 |
2.3.2 媒体干预司法 | 第31-32页 |
2.4 传媒报道效果与实际效果不吻合 | 第32-36页 |
2.4.1 改变了事件原有进程与方向 | 第32-34页 |
2.4.2 造成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偏差 | 第34-36页 |
3 我国媒介事件产生伦理问题的原因 | 第36-44页 |
3.1 传媒工作者缺乏自律意识 | 第36-38页 |
3.1.1 自利人性上升到媒体自利膨胀 | 第36-37页 |
3.1.2 报道主观性致使“说话”压倒“事实” | 第37页 |
3.1.3 舆论主体和舆论引导主体的界限模糊 | 第37-38页 |
3.2 媒介事件伦理问题的机制根源 | 第38-41页 |
3.2.1 传播场域为媒介事件的产生制造环境 | 第38页 |
3.2.2 缺乏相关法律约束 | 第38-40页 |
3.2.3 传媒制度约束软化 | 第40-41页 |
3.3 媒介事件伦理问题的经济根源 | 第41-44页 |
3.3.1 传媒“再封建化” | 第41-42页 |
3.3.2 传媒“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 | 第42-43页 |
3.3.3 媒体间存在失当的竞争 | 第43-44页 |
4 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伦理问题的对策 | 第44-53页 |
4.1 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 | 第44-47页 |
4.1.1 善恶原则——诚实报道 | 第44-46页 |
4.1.2 仁爱原则——发扬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4.2 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 | 第47-51页 |
4.2.1 新闻法制建设与新闻伦理体系建构相辅相成 | 第47-50页 |
4.2.2 完善受众伦理监督机制 | 第50页 |
4.2.3 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 第50-51页 |
4.3 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 第51-53页 |
4.3.1 传媒主体自觉自律 | 第51-52页 |
4.3.2 建立伦理道德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