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5-32页 |
第一节 缘起 | 第15-2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特色与创新 | 第31-32页 |
第一章 苗族歌师的文化生境 | 第32-56页 |
第一节 苗族传统历史与文化 | 第32-38页 |
一、 苗族的族源 | 第32-35页 |
二、 苗族历史概况 | 第35-36页 |
三、 苗族的文化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苗族文化的自然生境 | 第38-44页 |
一、 苗族的人口分布 | 第39-40页 |
二、 苗族的地理环境 | 第40-42页 |
三、 苗族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结构 | 第42-43页 |
四、 苗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 第43-44页 |
五、 苗族文化与国家政策 | 第44页 |
第三节 雷山苗族历史文化与民间文学 | 第44-56页 |
一、 雷山概况 | 第45-49页 |
二、 雷山苗族民间文学 | 第49-53页 |
三、 在人民大会堂唱苗族酒歌的唐德海 | 第53-56页 |
第二章 歌师唐德海的历史影像 | 第56-80页 |
第一节 唐德海的宗族关系与家庭状况 | 第56-62页 |
一、 宗族关系与家庭状况 | 第56-61页 |
二、 苗族语言文字保护传承陈列馆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人生经历与宗教信仰 | 第62-72页 |
一、 唐德海的人生经历 | 第62-71页 |
二、 唐德海的宗教信仰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口述史中的唐德海 | 第72-80页 |
一、 青年一代——传说而非历史 | 第72-75页 |
二、 中年一代——利益大于文化 | 第75-80页 |
第三章 唐德海演唱的民歌文本 | 第80-103页 |
第一节 苗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 第80-93页 |
一、 苗族古歌 | 第80-82页 |
二、 理词 | 第82-83页 |
三、 巫词 | 第83-84页 |
四、 嘎百福歌 | 第84-85页 |
五、 其他 | 第85-93页 |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文化价值 | 第93-98页 |
一、 苗族古歌 | 第93-95页 |
二、 苗族古歌与苗族大迁徙 | 第95-97页 |
三、 苗族古歌的文化价值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唐德海民歌文本的特征 | 第98-103页 |
一、 强烈的民俗性 | 第98-100页 |
二、 自觉的认同感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传统语境的自歌自唱 | 第103-149页 |
第一节 民间场域中的苗族歌师 | 第103-121页 |
一、 苗族歌师 | 第103-105页 |
二、 歌师演唱的传统语境 | 第105-116页 |
三、 歌师演唱的内容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苗族歌师的社会功能 | 第121-132页 |
一、 传承功能 | 第121-124页 |
二、 教育功能 | 第124-128页 |
三、 娱乐功能 | 第128-130页 |
四、 宗教功能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招龙”仪式中的苗族歌师实录 | 第132-149页 |
一、 “招龙”的情况概要 | 第132-136页 |
二、 “招龙”的核心仪式——村寨祭龙 | 第136-145页 |
三、 “招龙”的目的——祈福求愿 | 第145-149页 |
第五章 歌师传统与国家在场 | 第149-186页 |
第一节 苗族歌师的传统传承方式 | 第149-164页 |
一、 家族传承 | 第150-159页 |
二、 师徒传承 | 第159-161页 |
三、 政府传承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顺应潮流的歌师唐德海 | 第164-174页 |
一、 身份的国家在场 | 第164-168页 |
二、 民歌的国家叙事 | 第168-174页 |
第三节 国家对苗族文化传承人的甄别与鉴定 | 第174-186页 |
一、 苗族文化传承人面临之困境 | 第174-180页 |
二、 国家与苗族文化传承人的互动 | 第180-186页 |
第六章 苗族歌师的现代转型 | 第186-200页 |
第一节 自我呈现的变迁 | 第186-192页 |
一、 演唱场域的变迁 | 第186-187页 |
二、 演唱方式的变迁 | 第187-188页 |
三、 演唱节气的变迁 | 第188-189页 |
四、 自我呈现的变迁 | 第189-192页 |
第二节 旅游场域的歌师文化状态的变迁 | 第192-195页 |
一、 旅游场域歌师文化状态的变迁 | 第192-193页 |
二、 “传统——现代连续体”中歌师的传承路径 | 第193-195页 |
第三节 “传统——现代连续体”的“过渡人” | 第195-200页 |
一、 作为“过渡人”的歌师 | 第195-196页 |
二、 苗族歌手阿幼朵现代转型的案例 | 第196-200页 |
结语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2页 |
附录 | 第212-244页 |
附录一 村规民约 | 第212-217页 |
附录二 雷山非遗、非遗传承人、民族文化村寨申报情况 | 第217-220页 |
附录三 雷山文物保护单位统计 | 第220-221页 |
附录四 陶尧片区过去的基本情况、改乡建镇后的情况 | 第221-226页 |
附录五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简介 | 第226-234页 |
附录六 阿幼朵访谈记录 | 第234-244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著作、论文 | 第244-245页 |
致谢 | 第245-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