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观光休闲农业园文化景观营造的理论 | 第14-28页 |
2.1 文化景观与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4-18页 |
2.1.1 景观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文化景观的概念与类型 | 第14-17页 |
2.1.3 观光休闲农业园的定义与类型 | 第17页 |
2.1.4 观光休闲农业园文化景观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变迁 | 第18-20页 |
2.2.1 国外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2.2 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观光农业园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3.1 国外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2.3.2 国内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3.3 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中的文化景观营造 | 第24-25页 |
2.4 文化景观在观光休闲农业园营造中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4.1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4.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6页 |
2.4.3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6页 |
2.4.4 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3 文化景观在观光休闲农业园中的营造方法 | 第28-36页 |
3.1 营造理念 | 第28-32页 |
3.2 文化景观营造的元素 | 第32页 |
3.3 文化景观在观光休闲农业园中的营造手法 | 第32-35页 |
3.4 观光休闲农业园文化景观的营造体系 | 第35-36页 |
4 案例探讨分析——以舟山存德堂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例 | 第36-69页 |
4.1 研究地现状及发展条件 | 第36-46页 |
4.1.1 自然社会条件 | 第36-38页 |
4.1.2 基地综合现状 | 第38-40页 |
4.1.3 特色资源概述 | 第40-45页 |
4.1.3.1 白泉镇特色农业资源概述 | 第40-41页 |
4.1.3.2 白泉镇特色文化资源概述 | 第41-42页 |
4.1.3.3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概述 | 第42-44页 |
4.1.3.4 企业文化精神概述 | 第44-45页 |
4.1.4 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45-46页 |
4.2 舟山存德堂观光休闲农业园的文化景观营造 | 第46-67页 |
4.2.1 存德堂观光休闲农业园的总体定位 | 第46-47页 |
4.2.2 存德堂观光休闲农业园的文化景观分区 | 第47-49页 |
4.2.3 存德堂观光休闲农业园的文化景观设计 | 第49-67页 |
4.2.3.1 海洋文化元素文化景观设计 | 第49-52页 |
4.2.3.2 企业文化元素文化景观设计 | 第52-61页 |
4.2.3.3 爱情文化元素文化景观设计 | 第61-65页 |
4.2.3.4 渔耕文化元素文化景观设计 | 第65-67页 |
4.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文化景观营造保障对策 | 第67-69页 |
5 观光休闲农业园文化景观营造的研究与讨论 | 第69-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