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公路及其设计论文

山区高速长大下坡线形安全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概述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依托项目第10-11页
    1.3 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23页
        1.5.1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3页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问题及现状第23-29页
    2.1 我国典型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简介第23-27页
    2.2 事故主要车型及事故主要形态第27页
    2.3 国外山区高速公路事故情况第27-28页
    2.4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线形特征第28-29页
第三章 制动失效机理第29-31页
第四章 GSRS 修正模型的建立第31-43页
    4.1 GSRS 系统第31-32页
        4.1.1 GSRS 系统介绍第31-32页
        4.1.2 GSRS 系统应用原理第32页
        4.1.3 GSRS 系统的应用途径第32页
    4.2 相关调查和试验第32-38页
        4.2.1 交通量、车型、载重调查第32-34页
        4.2.2 跟车试验第34-35页
        4.2.3 车载试验第35-36页
        4.2.4 坡底温度调查第36页
        4.2.5 降温时间室内试验第36-38页
    4.3 GSRS 温度模型检验第38-39页
    4.4 GSRS 温度模型修正及新模型检验第39-43页
第五章 GSRS 修正模型对线性安全数据分析第43-57页
    5.1 GSRS 修正模型分析载重、车速对制动鼓温度的影响第43-44页
    5.2 GSRS 修正模型对长大下坡相关数据分析第44-47页
        5.2.1 制动鼓温度与高差和坡长的函数关系第44-45页
        5.2.2 在不同单坡时制动鼓温度与行驶距离的函数第45-46页
        5.2.3 单坡条件下制动鼓温度与坡度、坡长的函数关系第46-47页
        5.2.4 高差和坡长一定时的坡底温度第47页
    5.3 GSRS 修正模型分析缓坡的降温功能第47-49页
        5.3.1 坡度与温度的关系第47-48页
        5.3.2 非工作情况下制动鼓的降温速度第48-49页
    5.4 GSRS 修正模型分析反坡的降速功能第49-50页
    5.5 GSRS 修正模型分析连续下坡路段纵断面设计指标第50-54页
        5.5.1 易导致制动鼓失效的连续下坡路段标准的定量界定第50-51页
        5.5.2 制动鼓坡底温度与平均纵坡和总坡长的函数关系第51页
        5.5.3 各平均纵坡对应的最大安全坡长第51-52页
        5.5.4 坡度坡长组合控制第52-53页
        5.5.5 缓坡的最大坡度值第53-54页
    5.6 GSRS 修正模型分析山区高速公路下坡路段平曲线指标第54-57页
第六章 新制动器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7-75页
    6.1 相关调查和试验第57-66页
        6.1.1 交通调查第57-58页
        6.1.2 下坡车速调查第58-59页
        6.1.3 发动机台架试验第59-62页
        6.1.4 制动器升温及降温试验第62-66页
    6.2 理论模型的建立第66-70页
        6.2.1 制动器物理模型简化第66-67页
        6.2.2 制动器温度预测理论模型求解第67-70页
    6.3 理论模型的修正第70-73页
        6.3.1 理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取值第70-71页
        6.3.2 发动机制动时的理论模型修正第71-72页
        6.3.3 排气制动时的理论模型修正第72-73页
    6.4 模型确定第73-75页
第七章 新制动器温度预测模型对线性安全数据分析及结论第75-79页
    7.1 纵坡组合对制动器温度的影响第75-77页
    7.2 平均纵坡和总坡长限制第77-79页
第八章 模型的应用-避险车道位置计算实例第79-83页
第九章 隧道线形指标建议第83-87页
    9.1 竖曲线指标建议第83-84页
        9.1.1 隧道内竖曲线设置第83页
        9.1.2 相关建议第83-84页
    9.2 平曲线指标建议第84-87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建议第87-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橡胶粉水泥砂浆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灌浆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湘江漫滩粉细砂地层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