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散文、杂著论文--古代(~1840年)论文

建安散文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绪论第16-33页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范围第16-17页
 二、本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7-30页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30-33页
第一章 建安散文的创作背景第33-51页
 第一节 审音知政:社会政治背景第33-40页
  一、“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第33-36页
  二、“建安之末,区宇方辑”第36-40页
 第二节 多元与因循:思想文化背景第40-45页
 第三节 建安士风与士人心态第45-51页
第二章 建安散文类析(上)第51-96页
 第一节 风貌多样的诏令第51-75页
  一、献帝刘协的诏令(附潘勖、卫觊)第52-55页
  二、魏之三祖诏令比较第55-70页
  三、孔融、曹植之教令第70-75页
 第二节 陈言务实的奏议第75-96页
  一、题材内容第76-88页
  二、风格与特色第88-96页
第三章 建安散文类析(中)第96-175页
 第一节 情文并胜的书牍第96-142页
  一、军政书牍第97-121页
  二、私人书牍第121-142页
 第二节 任性使气的论说文第142-160页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第142-143页
  二、功用与主题第143-156页
  三、文学性与论辩技巧第156-160页
 第三节 丰富多样的序体文第160-175页
  一、典籍序第160-166页
  二、诗序第166-167页
  三、赋序第167-175页
第四章 建安散文类析(下)第175-245页
 第一节 饰终典文:碑诔哀吊第175-196页
  一、颂德叙哀的碑文第175-180页
  二、建安诔文之新变:礼赞到伤悼的衍化第180-188页
  三、伤悼弱子的哀辞第188-191页
  四、品今吊古的吊文第191-193页
  五、哀策第193-194页
  六、祭文第194-196页
 第二节 “美丽”韵文:颂赞铭箴第196-227页
  一、称美述德的颂文第196-205页
  二、阐释颂美的赞文第205-215页
  三、祝颂警戒的铭文第215-222页
  四、规诫劝谕的箴文第222-227页
 第三节 杂文及其他第227-245页
  一、七体第227-236页
  二、连珠第236-239页
  三、俳谐文第239-241页
  四、“势”文第241-245页
第五章 建安散文的整体风貌第245-280页
 第一节 文体发展与各体皆工第245-254页
  一、单篇散文创作增多第245-248页
  二、今存作品数量简述(涉及文体)第248-249页
  三、建安散文各体皆工第249-253页
  四、文体论与文体辨析的自觉第253-254页
 第二节 建安散文的时代风尚第254-268页
  一、悲美意识第254-257页
  二、山水之乐与建安士人的自然观第257-260页
  三、俳谐风尚第260-268页
 第三节 人的觉醒下的文的自觉第268-280页
  一、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第268-271页
  二、文人之文的审美追求第271-278页
  三、个体抒情性的增强第278-280页
第六章 建安散文中的文学思想第280-313页
 第一节 文学价值论第282-290页
 第二节 文体论第290-294页
 第三节 创作论第294-305页
  一、文气说第294-298页
  二、文质说第298-301页
  三、自然说第301-305页
 第四节 批评论第305-313页
  一、“文人相轻”论第305-307页
  二、文非一体,各有所长第307-308页
  三、文学批评的丰富与发展第308-310页
  四、批评者的修养第310-311页
  五、描述性、具象化的批评方式第311-313页
第七章 建安散文的文学史地位第313-336页
 第一节 “收束汉音”、“兼笼前美”第313-323页
 第二节 改造文章的时代第323-329页
 第三节 “振发魏响”、“作范后来”第329-336页
结语第336-338页
附录一:现存建安单篇散文分类目录(含残篇)第338-357页
附录二:建安单篇散文分类补遗、勘误与存疑第357-369页
参考文献第369-381页
致谢第381-3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82-383页

论文共3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下一篇:张炜小说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