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具体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雷暴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对流单体 | 第17-21页 |
2.1.1 对流单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7-19页 |
2.1.2 闪电放电过程模型 | 第19-20页 |
2.1.3 强对流雷暴发展的局地环境条件 | 第20-21页 |
2.2 强对流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 第21-26页 |
2.2.1 单体雷暴 | 第21-23页 |
2.2.2 多单体雷暴 | 第23-25页 |
2.2.3 超级单体雷暴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雷暴识别、跟踪及预警算法 | 第27-45页 |
3.1 基本算法 | 第28-29页 |
3.2 雷达数据格点化 | 第29-36页 |
3.2.1 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体扫模式 | 第31-32页 |
3.2.2 雷达资料的三维格点化 | 第32-35页 |
3.2.3 插值方式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 三维雷暴体的识别 | 第36-41页 |
3.3.1 搜索雷暴串 | 第36-37页 |
3.3.2 合成雷暴分量 | 第37-38页 |
3.3.3 组成雷暴体 | 第38-39页 |
3.3.4 雷暴体平面投影 | 第39-41页 |
3.4 雷暴的跟踪与预测 | 第41-44页 |
3.4.1 雷暴的跟踪 | 第41-43页 |
3.4.2 雷暴的预测 | 第43-44页 |
3.5 计算雷暴等级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雷暴自动识别方法验证 | 第45-54页 |
4.1 雷暴自动识别方法检验方案 | 第45-46页 |
4.2 雷暴识别分析、检验 | 第46-53页 |
4.2.1 个例分析 | 第46-48页 |
4.2.2 综合分析验证 | 第48-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 第54-74页 |
5.1 总体设计原则 | 第54页 |
5.2 系统的设计 | 第54-57页 |
5.3 雷达数据实时处理系统 | 第57-62页 |
5.3.1 雷暴识别算法COM组件接口及使用说明 | 第58-59页 |
5.3.2 雷达数据处理系统 | 第59-62页 |
5.4 雷暴识别显示系统 | 第62-73页 |
5.4.1 基础图层 | 第62-66页 |
5.4.2 雷暴识别图层的加载与动态显示 | 第66-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