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熵的模糊模式识别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论文课题背景 | 第6-9页 |
1.1.1 计算机安全的现状 | 第6-8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1.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 第11-19页 |
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 第11页 |
2.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2.3 计算机病毒程序的基本结构 | 第12-15页 |
2.3.1 主控模块 | 第14页 |
2.3.2 传染模块 | 第14-15页 |
2.3.3 触发模块 | 第15页 |
2.3.4 破坏模块 | 第15页 |
2.4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2.4.1 特征值检测法 | 第16-17页 |
2.4.2 主动防御技术 | 第17页 |
2.4.3 多态病毒检测—虚拟机技术 | 第17-18页 |
2.4.4 启发式检测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基于程序行为的病毒检测模型的算法研究 | 第19-26页 |
3.1 基于程序行为病毒检测设计方案 | 第19-21页 |
3.1.1 基于程序行为检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19页 |
3.1.2 本方案的基本模型 | 第19-20页 |
3.1.3 程序行为分析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3.2 行为特征的提取 | 第21-24页 |
3.2.1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行为 | 第21-22页 |
3.2.2 提取系统调用方法的原理分析 | 第22-24页 |
3.3 基于程序行为检测模型的具体分析 | 第24-26页 |
3.3.1 程序行为特征的提取 | 第25页 |
3.3.2 程序行为模式的筛选 | 第25页 |
3.3.3 病毒程序行为的检测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基于程序行为的病毒检测方法 | 第26-38页 |
4.1 系统的分析 | 第26-27页 |
4.1.1 系统模型描述 | 第26页 |
4.1.2 系统模型的实现关键 | 第26-27页 |
4.2 病毒程序行为模式库的建立 | 第27-31页 |
4.2.1 特征集的提取 | 第27-28页 |
4.2.2 病毒特征的筛选 | 第28-30页 |
4.2.3 病毒行为特征的量化表示 | 第30-31页 |
4.2.4 建立病毒行为特征模式库 | 第31页 |
4.3 基于模糊识别的病毒检测 | 第31-35页 |
4.3.1 模糊模式识别的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4.3.2 数据结构的设计 | 第33页 |
4.3.3 基于病毒行为模糊集的模式识别算法 | 第33-35页 |
4.4 程序行为模糊模式识别系统模型的设计 | 第35-38页 |
4.4.1 模型的结构特点 | 第35-36页 |
4.4.2 系统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第38-40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38页 |
5.2 实验流程与说明 | 第38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