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武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关于武禹襄生平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武禹襄武学著作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关于武式太极拳技术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访谈法 | 第16页 |
1.4.3 逻辑法 | 第16页 |
1.4.4 田野调查法 | 第16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5.1 武学 | 第16-17页 |
1.5.2 武学思想 | 第17-18页 |
2 武禹襄武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 第18-26页 |
2.1 外源固基 | 第18-21页 |
2.1.1 地缘优势 | 第18-19页 |
2.1.2 家庭教育 | 第19-20页 |
2.1.3 私塾教育 | 第20-21页 |
2.2 内身潜修 | 第21-26页 |
2.2.1 太极缘修 | 第21-22页 |
2.2.2 登堂入室 | 第22-26页 |
3 武禹襄武学思想 | 第26-32页 |
3.1 由技入道 | 第26-27页 |
3.2 由“心知”到“身知” | 第27-28页 |
3.3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 第28-32页 |
4 武禹襄武学思想解读 | 第32-36页 |
4.1 拳架:动静相生 | 第32页 |
4.2 技击:简捷实用 | 第32-33页 |
4.3 武德:武以德显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6页 |
5 武禹襄武学思想贡献 | 第36-42页 |
5.1 对武术发展之贡献 | 第36-37页 |
5.1.1 理论研究的扩展 | 第36页 |
5.1.2 学术与技艺并举的促进 | 第36-37页 |
5.2 对太极拳发展之贡献 | 第37-42页 |
5.2.1 理论层面 | 第37-40页 |
5.2.2 技术层面--创立新技术派系 | 第40-42页 |
6 武禹襄武学思想的现代思考 | 第42-46页 |
6.1 现代学术研究的冲击 | 第42页 |
6.2 现代拳术修行者自身修为的审思 | 第42-43页 |
6.3 唯物辩证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第43-46页 |
7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