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文献回顾 | 第14-27页 |
第一部分 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研究 P12~(CDK2AP1)蛋白和 UPP 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7-42页 |
实验一:双分子荧光互补体系 BIFC-VENUS 检测 | 第28-31页 |
1 材料 | 第28-29页 |
1.1 质粒与菌株 | 第28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1.4 培养基配置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0页 |
2.1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2.2 转化实验 | 第29-30页 |
2.3 筛选阳性克隆送测序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实验二:构建和鉴定 P12~(CDK2AP1)蛋白和 UPP 蛋白的双分子荧光互补真核表达载体 | 第31-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1 质粒来源 | 第3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1.4 缓冲液配置 | 第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1 VN173,VC173 质粒提取 | 第32-33页 |
2.2 p12~(~(CDK2AP1))和 Upp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3-34页 |
2.3 双酶切 | 第34页 |
2.4 连接反应 | 第34页 |
2.5 鉴定重组质粒 | 第34-36页 |
3 结果 | 第36页 |
3.1 p12~(CDK2-AP1),Upp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 第36页 |
3.2 pBiFC-VN173-p12 和 pBiFC-VC173-Upp 重组真核载体菌落 PCR 结果 | 第36页 |
3.3 pBiFC-VN173-p12 和 pBiFC-VC173-Upp 重组真核载体双酶切结果 | 第36页 |
3.4 测序结果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实验三:利用 BIFC 技术在活细胞内观察 P12~(~(CDK2AP1))蛋白和 UPP 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7-42页 |
1 材料 | 第37-38页 |
1.1 细胞株 | 第37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1.4 溶液和缓冲液配制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0页 |
2.1 293T 细胞复苏及培养 | 第38-39页 |
2.2 复苏菌株及质粒提取 | 第39页 |
2.3 细胞转染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UPP 蛋白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的影响 | 第42-51页 |
实验一:将 UPP 包装入 SCC-25 细胞中 | 第43-47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1.1 细胞系 | 第4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2 方法 | 第44-46页 |
2.1 质粒转染 | 第44页 |
2.2 利用 RT-qPCR 技术验证转染效果 | 第44-45页 |
2.3 利用 BiFC 技术验证转染效果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页 |
3.1 RT-qPCR 结果 | 第46页 |
3.2 BiFC 结果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实验二:UPP 蛋白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第47-51页 |
1 材料 | 第47页 |
2 方法 | 第47-48页 |
2.1 Upp 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7页 |
2.2 Upp 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侵袭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 Upp 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8页 |
2.4 Upp 外源表达对 SCC-25 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49页 |
3.1 增殖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3.2 侵袭实验结果 | 第49页 |
3.3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第49页 |
3.4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
发表文章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