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品系综合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丹参类植物资源研究 | 第10-12页 |
·光照对植物产量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第12-15页 |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 第15-16页 |
·品质评价研究 | 第16-19页 |
2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形态特征考察 | 第20页 |
·农艺性状考察 | 第20页 |
·外观性状考察 | 第20页 |
·光合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生理因子对光强的响应 | 第20-21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1页 |
·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物产量测定 | 第21-23页 |
·材料、仪器、试剂 | 第21页 |
·标准品配制与待测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检测方法 | 第22页 |
·检测方法考察 | 第22-23页 |
·标准品及样品测定 | 第23页 |
·活性成分生物产量计算 | 第23页 |
·丹参综合品质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品质评价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2页 |
·形态特征考察结果 | 第24-25页 |
·农艺性状考察结果 | 第25-26页 |
·外观性状考察结果 | 第26页 |
·光合特性研究结果 | 第26-32页 |
·光响应曲线及光合特征参数 | 第26-29页 |
·蒸腾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胞间CO_2浓度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 第30页 |
·气孔导度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活性成分含量与生物产量测定 | 第32-36页 |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32页 |
·标准曲线与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第32-35页 |
·活性成分生物产量结果 | 第35-36页 |
·丹参品质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结果 | 第36-42页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评价模型各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 第36-39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6-38页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赋值与品质得分 | 第39-42页 |
·各评价指标赋值 | 第39-41页 |
·品质评价计算模型 | 第41页 |
·品质评价结果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6页 |
·农艺及外观性状研究 | 第42页 |
·光合特性研究 | 第42-43页 |
·活性成分的含量与生物产量研究 | 第43-44页 |
·组培对丹参品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丹参品质评价研究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