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Ni-Fe合金概述 | 第8-10页 |
1.1.1 镍铁合金的发展 | 第8页 |
1.1.2 Ni-Fe合金电沉积镀液的体系 | 第8-9页 |
1.1.3 Ni-Fe合金电沉积的方法 | 第9-10页 |
1.2 Fe-Ni合金电沉积的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1.2.1 电镀液温度的影响 | 第10页 |
1.2.2 阴极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3 pH值对电沉积合金镀层的影响 | 第11页 |
1.2.4 添加剂对电沉积合金镀层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5 杂质离子Cu~(2+),Zn~(2+)对镀层的影响 | 第12页 |
1.2.6 Fe~(3+)对镀层的影响 | 第12页 |
1.2.7 搅拌对镀层的影响 | 第12页 |
1.3 镍铁合金共沉积的原理 | 第12-16页 |
1.3.1 传质过程 | 第13页 |
1.3.2 电化学反应过程 | 第13-15页 |
1.3.3 新相生成的过程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6-18页 |
1.4.1 本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1.4.2 本课题的内容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及其设备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所用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19页 |
2.2 合金电沉积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 | 第19页 |
2.3 电镀液的配制及其组成 | 第19-20页 |
2.3.1 镀液配制方法 | 第19-20页 |
2.3.2 镀液的基本配方 | 第20页 |
2.4 电沉积镍铁合金箔镀液中各组分的作用 | 第20-21页 |
2.4.1 FeSO_4·7H_2O的作用 | 第20页 |
2.4.2 NiSO_4·6H_2O的作用 | 第20页 |
2.4.3 NiCl_2·6H_2O的作用 | 第20-21页 |
2.4.4 H_3BO_3的作用 | 第21页 |
2.4.5 糖精钠 | 第21页 |
2.4.6 十二烷基硫酸钠 | 第21页 |
2.4.7 柠檬酸三钠 | 第21页 |
2.4.8 PS的作用 | 第21页 |
2.5 镀层的含量测定以及电镀液中Fe~(2+)、Ni~(2+)浓度的测定 | 第21-24页 |
2.5.1 镀层Fe含量的检测 | 第21-22页 |
2.5.2 滴定Fe的原理及Fe含量的计算 | 第22页 |
2.5.3 测定电镀液中Fe~(2+)的操作流程 | 第22-23页 |
2.5.4 滴定Fe~(2+)的原理及Fe~(2+)浓度的计算 | 第23页 |
2.5.5 测量镀液中Ni~(2+)操作流程 | 第23-24页 |
3 电沉积镍铁合金箔的工艺研究 | 第24-37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电沉积合金箔的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 | 第24-32页 |
3.2.1 温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2 电流密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pH值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4 搅拌速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2.5 FeSO_4·7H_2O浓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6 NiSO_4·6H_2O浓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7 NiCl_2·6H_2O浓度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8 糖精钠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9 柠檬酸三钠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2.10 PS对Fe-Ni合金箔中Fe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合金箔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Ni-Fe合金电沉积工艺稳定性研究 | 第37-46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阳极对Fe~(2+)、Ni~(2+)浓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4.3 稀释镀液对镀液Ni~(2+)和Fe~(2+)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柠檬酸三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0-41页 |
4.5 PS对镀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4.6 糖精钠对镀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7 BBI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镍铁合金的电化学研究 | 第46-59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6页 |
5.3 单一添加剂的电化学行为 | 第46-50页 |
5.3.1 柠檬酸三钠的电化学曲线 | 第46-47页 |
5.3.2 糖精钠的电化学曲线 | 第47-49页 |
5.3.3 PS的电化学曲线 | 第49-50页 |
5.4 复合添加剂的电化学行为 | 第50-52页 |
5.5 添加剂在主盐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52-54页 |
5.6 添加剂在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54-58页 |
5.7 本章结论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