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22-44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24-39页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 第39-41页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第一章 人性假设与管理制度观的概念厘定 | 第44-69页 |
第一节 关于人与制度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论 | 第44-49页 |
一、人与制度的自然—社会演化 | 第44-47页 |
二、人的自然本能匮乏与制度的社会补偿机制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人性假设的概念与内在规定性 | 第49-56页 |
一、人性假设的概念界定和形成过程 | 第50-53页 |
二、人性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53-56页 |
第三节 管理制度观的界定 | 第56-63页 |
一、制度的定义:诠释与综合 | 第56-60页 |
二、管理制度观的界定 | 第60-63页 |
第四节 分析框架:人性假设与管理制度观的逻辑关联 | 第63-67页 |
一、认知规定与管理制度观:起点和限阈 | 第63-64页 |
二、价值规定与管理制度观:意义和性质 | 第64-65页 |
三、能力规定与管理制度观:延伸与扩展 | 第65-66页 |
四、目的规定与管理制度观:动机与补偿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二章 科学化制度观:管理制度化时代的开启 | 第69-94页 |
第一节 社会的剧变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 第69-77页 |
一、社会的剧变 | 第70-74页 |
二、管理领域的变化 | 第74-77页 |
第二节 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形成及其内在规定性 | 第77-83页 |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形成过程 | 第77-80页 |
二、“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80-83页 |
第三节 “经济人”假设与科学化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第83-88页 |
一、机械式思维模式与作为正式规则的制度 | 第83-84页 |
二、效用论价值原则与制度的功利主义性质 | 第84-85页 |
三、知性能力的延伸与制度的技术理性逻辑 | 第85-86页 |
四、经济人的“增值”目的与制度的工具性 | 第86-88页 |
第四节 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其历史局限 | 第88-93页 |
一、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第88-91页 |
二、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历史局限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三章 人性化制度观:管理制度的转型期 | 第94-118页 |
第一节 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人性认识的转向 | 第94-98页 |
一、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与恢复 | 第94-95页 |
二、工业文明中人的适应问题 | 第95-96页 |
三、工业文明中的社会失范 | 第96-98页 |
第二节 管理领域中“社会人”假设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规定性 | 第98-107页 |
一、工业组织内部的“田野研究”:霍桑实验 | 第99-100页 |
二、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三、“社会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社会人”假设与人性化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第107-112页 |
一、社会化认知模式与制度的非正式形成过程 | 第107-108页 |
二、人文价值的追求与作为价值输入的制度 | 第108-109页 |
三、情感本能与“情感-满足”制度逻辑 | 第109-110页 |
四、“社会-角色”诉求与组织制度的“角色化”功能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与实践困境 | 第112-117页 |
一、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第112-115页 |
二、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实践困境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四章 平衡性制度观:管理制度的繁荣期 | 第118-143页 |
第一节 战后经济的重建以及社会规范的变迁 | 第118-123页 |
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第118-120页 |
二、社会规范的变迁 | 第120-121页 |
三、战后人们迷惘的精神状态 | 第121-122页 |
四、管理领域的复杂性转变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生态人性观的重塑以及“复杂人”假设的提出 | 第123-132页 |
一、人性认识的转变 | 第123-126页 |
二、“复杂人”假设的提出 | 第126-127页 |
三、“复杂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复杂人”假设与平衡性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第132-137页 |
一、复杂性思维模式与制度的多样化 | 第132-134页 |
二、“自由”的价值诉求与制度公正 | 第134页 |
三、决策能力的扩展与制度的模糊性逻辑 | 第134-136页 |
四、自主性与选择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其价值评价 | 第137-142页 |
一、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第138-140页 |
二、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价值评价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建构性制度观:管理制度的未来走向 | 第143-168页 |
第一节 全球化与新的管理机遇 | 第143-148页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二、日本文化的特点及其战后经济的腾飞 | 第145-146页 |
三、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的转变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文化人”假设的哲学释义及其在管理领域的表达 | 第148-155页 |
一、“文化人”假设的哲学释义 | 第148-150页 |
二、“文化人”假设在管理领域的表达 | 第150-151页 |
三、“文化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151-155页 |
第三节 “文化人”假设与建构性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第155-161页 |
一、“文化-认知”模式与作为“互动”的制度 | 第155-156页 |
二、意义的寻求与“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 第156-158页 |
三、能动性的创新能力与制度的“赋能”逻辑 | 第158-160页 |
四、创造“新的人类”和新的合作观 | 第160-161页 |
第四节 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内在限度 | 第161-167页 |
一、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第161-164页 |
二、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内在限度 | 第164-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六章 西方人性假设管理制度观研究的现代启示 | 第168-189页 |
第一节 西方人性假设下的管理制度观演变史评析 | 第168-177页 |
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 第168-171页 |
二、管理制度观的使命 | 第171-174页 |
三、管理认识的深入与升华 | 第174-177页 |
第二节 西方管理制度观的演进对中国制度化进程的启示 | 第177-188页 |
一、中西管理人性观异同 | 第177-180页 |
二、当前中国社会心理的特征分析 | 第180-183页 |
三、中国制度化进程的启示 | 第183-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89页 |
结语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5页 |
致谢 | 第205-2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