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4-15页 |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 1.4.1 国内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1.4.2 国外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 1.4.3 研究前景及拟解决问题 | 第20-21页 |
| 1.5 研究方法及构架 | 第21-25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5.2 论文框架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乡村历史文化 | 第25-47页 |
| 2.1 历史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 第25-27页 |
| 2.1.1 历史 | 第25页 |
| 2.1.2 文化 | 第25-27页 |
| 2.2 乡村历史文化的地位及价值 | 第27-36页 |
| 2.2.1 乡村价值分析 | 第28-32页 |
| 2.2.2“历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 第32-36页 |
| 2.3 乡村历史文化的类型及内容 | 第36-39页 |
| 2.3.1 历史类型及内容 | 第36-37页 |
| 2.3.2 文化类型及内容 | 第37-39页 |
| 2.4 乡村中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色内容 | 第39-45页 |
| 2.4.1 乡村的选址与格局 | 第39-41页 |
| 2.4.2 街巷空间 | 第41-42页 |
| 2.4.3 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 2.4.4 乡土建筑 | 第43-44页 |
| 2.4.5 人文特色及文脉 | 第44-45页 |
| 2.5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乡村规划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47-69页 |
| 3.1 我国乡村规划建设发展历程 | 第47-49页 |
| 3.1.1 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47-48页 |
| 3.1.2 乡村规划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48-49页 |
| 3.2 乡村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 第49-52页 |
| 3.2.1 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 | 第49-51页 |
| 3.2.2 注重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 | 第51-52页 |
| 3.2.3 注重分区引导,体现地方特色差异 | 第52页 |
| 3.3 乡村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 第52-56页 |
| 3.3.1 整体格局保护 | 第52-54页 |
| 3.3.2 自然生态空间保护 | 第54-55页 |
| 3.3.3 人工物质空间保护 | 第55-56页 |
| 3.3.4 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保护意识 | 第56页 |
| 3.4 我国乡村规划实践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 第56-64页 |
| 3.4.1 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 第56-61页 |
| 3.4.2 山西省乡村规划建设状况 | 第61-64页 |
| 3.5 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 第64-66页 |
| 3.5.1 乡村规划建设现状总结 | 第64-65页 |
| 3.5.2 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 3.6 小结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乡村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分析 | 第69-89页 |
| 4.1 碛口镇概况 | 第69-76页 |
| 4.1.1 碛口镇自然状况 | 第70页 |
| 4.1.2 碛口镇历史沿革 | 第70-72页 |
| 4.1.3 碛口镇文化底蕴 | 第72-75页 |
| 4.1.4 碛口历史文化价值 | 第75-76页 |
| 4.2 碛口镇规划建设中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76-85页 |
| 4.2.1 规划理念 | 第77-78页 |
| 4.2.2 整体保护 | 第78-80页 |
| 4.2.3 局部保护(人工物质空间保护) | 第80-85页 |
| 4.3 碛口镇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总结 | 第85-86页 |
| 4.4 碛口镇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及对策 | 第86-87页 |
| 4.5 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3页 |
| 5.1 总结 | 第89-91页 |
| 5.1.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 5.1.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91页 |
| 5.2 展望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插图、表目录 | 第99-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