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双孢蘑菇的形态结构 | 第11-13页 |
2 双孢蘑菇的研究价值 | 第13-15页 |
2.1 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 | 第13-15页 |
2.2 双孢蘑菇的药用价值 | 第15页 |
3 双孢蘑菇生产现状 | 第15-16页 |
4 覆土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影响 | 第16-18页 |
4.1 覆土材料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4.2 覆土层微生物作用 | 第17-18页 |
5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5.1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 第18-19页 |
5.2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作用机理 | 第19页 |
5.3 与食用菌栽培方面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6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TK3的荧光标记 | 第2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1.2 培养基配方 | 第21页 |
1.3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TK3生长曲线测定 | 第21-22页 |
1.4 荧光标记 | 第22-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1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TK3的生长曲线 | 第26-27页 |
2.2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TK3的抗性 | 第27-28页 |
2.3 荧光标记 | 第28-31页 |
2.4 菌株TK3 (rfp)的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对双孢蘑菇菌丝发育的研究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1.2 双孢蘑菇品种 | 第33页 |
1.3 双孢蘑菇培养料和覆土材料 | 第33页 |
1.4 共培养方法 | 第33-34页 |
1.5 试验处理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2.1 平板共培养条件下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2.2 试管共培养条件下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2.3 液体共培养条件下双孢蘑菇菌丝生物量的变化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覆土层接种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TK3 (rfp)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1.2 供试培养料 | 第41页 |
1.3 供试覆土材料 | 第41页 |
1.4 覆土材料的优化处理 | 第41-42页 |
1.5 覆土材料及培养料的化学性质测定 | 第42页 |
1.6 微生物稀释平板计数 | 第42-43页 |
1.7 双孢蘑菇品质的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2.1 覆土材料及培养料的化学性质 | 第44-46页 |
2.2 平板计数结果 | 第46-48页 |
2.3 不同浓度菌液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 不同浓度菌液处理对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5.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5.3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