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8-12页 |
一、研究资料 | 第8-9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8页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8-9页 |
(三)中医辨证证候诊断标准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9页 |
(三)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 第9-11页 |
(四)统计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第12-16页 |
一、病史资料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13-15页 |
(一)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 第13页 |
(二)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13-14页 |
(三)两组治疗后心衰积分比较 | 第14页 |
(四)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 第14页 |
(五)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的比较 | 第14-15页 |
(六)两组治疗前后LVEF值的比较 | 第15页 |
(七)两组治疗前后量表积分比较 | 第15页 |
(八)脱落病例 | 第15页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15-1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16-27页 |
一、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第16-22页 |
(一)中医慢性心衰病名的演变 | 第16页 |
(二)中医对慢性心衰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三)慢性心衰中医的治则治法 | 第17-22页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第22-24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24-26页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综述 | 第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附录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图 | 第40页 |